單曉婕
摘? 要? 在大規模引進國外節目模式的背景下,我國的明星真人秀節目已經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而其中的代表者——《奔跑吧兄弟》,無論從話題、收視率還是節目制作等都處于領跑階段,并且典型特征突出。筆者從消費主義視角出發,主要運用消費主義理論的分析,并通過對此節目的研究,既從宏觀的角度辯證分析,又從微觀的角度具體而微地剖析。從而做到更深入地對我國明星真人秀在消費時代的探析。
關鍵詞? 真人秀;明星;消費社會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3-0065-03
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兩種經濟”理論。具體指“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在文化產業當中,“電視節目作為商品,生產和發行于這兩種平行且共時的經濟系統中,其中金融經濟重視的是交換價值,流通的是金錢;而文化經濟重視的是使用價值,流通的是意義、快感和社會認同。”費斯克指出①。當觀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就作為消費者參與到了電視文化商品化的過程中來了。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與繁榮,從而產生傳媒與整個社會的消費主義傾向。著名學者秦志希給消費主義傾向定義為:“傳媒著眼于公眾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需求欲望的創造和對物的符號意義的強調及其所營造的“消費社會”的氛圍”②。在消費主義社會中,受眾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欲望都得到消費的滿足。透視消費主義在電視明星真人秀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明星消費
明星因經常曝光在社會的聚光燈下,成為了一類特殊的群體,所以明星的一舉一動都容易激發出大眾的關注和討論。同理,大眾的關注度也是明星為自己積攢人氣的一種方式。因為明星身上具備了大眾的某種特質,或者是某種理想形象的追求,所以明星作為一種象征符號,是大眾崇拜的對象。并且人們因為獵奇心理的驅使,情不自禁地去了解明星的一切信息。明星真人秀就是滿足了受眾的這一心理。
在《奔跑吧兄弟》開播后,7位兄弟團藝人的新媒體指數均大幅上漲,在新浪微博等網站的明星關注熱搜度也隨著節目的播出持續火熱。消費是實現明星經濟價值和符號價值的最快途徑,所以明星的形象消費刺激著人們的感官欲望和追求,同時滿足著大眾的窺視欲望。
比如在節目中,各個成員的形象和定位就不斷隨著節目的進度逐漸揭開“神秘面紗”:鄧超在節目中常常起著控場的作用,是主心骨和凝聚力的體現;陳赫在團隊中雖然經常依靠賣萌耍賤博取笑點,但也是在游戲中靠著智力取勝的“智力擔當”;鄭愷前兩季在節目中的一大看點就是和baby組成的“周五情侶”。同時,速度和敏捷也是他的人設和代名詞;baby在節目中表現的率真、大方、敬業,當她敢于拋棄女神包袱,不顧形象的彪起來時,節目內外形象上造成的巨大反差就是一個很大的消費點;而王祖藍的人物設置用一種“碎碎念”的特殊任務設置支撐起來,并且通過“自嘲”的方式收獲不錯的效果。雖然不是男一號,但是他卻也有不能替代的看點;在“跑男”中李晨是力量的代表,他還擔負一種傳統“正能量”的傳播,剛好彌補了他本身喜感不足的缺陷;鹿晗后面在節目中的加入無疑為這個團隊注入了新的血液,吸引著一批年輕觀眾的同時,也為節目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鹿晗的加入使整個團隊迸發出了新的火花,也創造出了新的任務線和角色關系,使節目更加活力和年輕化。于是,觀眾看到了鹿晗和鄧超的“爸爸兒子”組合,鹿晗和baby的年輕人戰線——“姐弟組合”,還有他總是成為女嘉賓首撕的對象,其實也是節目組的有意安排,目的就是為了給節目帶來更多話題笑料和人物的標簽化。
經過節目四季的展現,不管是節目中對于各個明星形象的塑造強化,還是觀眾茶余飯后對明星形象私下的談論八卦,都最終使其中的每個明星有了特定的人物標簽,這個標簽就是固化了的人物形象符號。觀眾也通過明星身上展現的特色個性,在自己身上找尋“影子”,通過對明星形象的消費,滿足自己的歸屬感。
2? 觀眾心理需求消費
信息千差萬別,而受眾對不同信息的選擇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麥奎爾認為,只有那些受眾愿意接受的媒體,媒體才會對其產生影響。所以受眾對媒介內容的反應是有選擇性的。受眾主動選擇那些能夠滿足他們個人和社會心理需求的電視節目。明星真人秀不光具有娛樂性,更是受眾心理需求消費的表現。
2.1? 轉移和消遣
轉移和消遣也就是一種心緒轉換效用。受眾在觀看明星真人秀時,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節目中的輕松娛樂內容可以使他們短暫地逃避現實世界的瑣碎和壓力;另外,當觀眾投入到電視節目的內容中時,會暫時忘卻自己的身份,只需要從節目中尋求笑點帶來的快樂,某種方面對于受眾來說,也是一種感情釋放。
2.2? 人際關系
麥奎爾認為,電視可以代替社會交往,為個人提供陪伴,且可以用于與他人交往。受眾通過觀看明星真人秀節目,對明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明星不再是頂著以往的光環,在真人秀中他們和普通人一樣。
如在《奔跑吧兄弟》中,當兄弟團們來到陌生的國度,有些成員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語言,也只能用手機翻譯軟件和當地的人交流。受眾會因為這樣的節目內容,對某個明星的好感快速上升。并且隨著節目受關注度的提高,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成為人們人際交往的談資,從而促進受眾彼此之間的交往、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
2.3? 個人身份
麥奎爾同時指出,受眾會潛移默化地將電視中的人物和事件作為自我現實行為和生活的參考,從而強化既有價值觀。
《奔跑吧兄弟》有一期節目在長江錄制,當時節目設置要求兄弟團橫渡長江,但當下的時間點已經是夜晚,風大浪大,鄧超一組的baby和鹿晗都已經受傷和無力,鄧超仍舊為他們鼓舞士氣,三個人靠著意念最終堅持到了勝利。這種正能量的內容對觀眾來說是一種激勵。
2.4? 環境守望
受眾也會因為觀看電視節目的內容,獲得與自身生活環境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從這個角度看,真人秀節目就起到了監測社會環境變化的職能。不同的明星真人秀節目可以使受眾獲得不同方面的信息。
在《奔跑吧兄弟》中,每期節目來到不同的城市,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明星在節目中自身的表現,還可以獲知當地的一些風俗文化,等等。
3? 仿真環境的消費
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可以讓觀眾看到明星“真實”的一面,與其他綜藝娛樂節目相比,明星真人秀節目在觀眾心中默認的真實度要更高,但是一方面,節目中的內容最多也只是接近真實:細碎的片段被攝像機紀錄下來,但是后期的剪輯和時空順序的先后也是由創作者做出安排決定;另一方面,明星在鏡頭下的言行并不能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表現,面對鏡頭的暴露,他們對自己的言行會不自覺地進行約束,所以節目塑造的其實是一種仿真的環境。
李普曼在1922年就提出,“有必要將人腦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區分開,前者建立在媒體選擇性“提示”的基礎上,是依據現實環境的客觀變動而結構出的一個符號化的信息環境”③。李普曼稱為“假環境”。而“明星真人秀環境”是一種在特定場景和游戲規則下封閉和獨立的環境,是一種具體而微的擬態環境,不同于也不能和現實客觀環境作比較的。
另一概念是鮑德里亞提出的“仿真世界”。鮑德里亞描述了電視如何通過所呈現的視覺圖像及文字為大眾建造一個虛擬幻想的世界,創造出一種“仿真文化”:仿真文化消解了時間與空間的維度,通過一系列的仿真技術,讓人們在缺席于某種場景時能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快感。
在消費社會的符號結構中,電視反映的現實并不是真正的現實,而是超現實,一種真實和非真實內爆的真實。明星真人秀給受眾展現出的不單單是由選擇性紀錄的真實,但也不是由媒體創造出的“虛擬景象”,是把以上兩種傳播形態結合在一起了的“真實秀場”。
《奔跑吧兄弟》中,明星在游戲環節的表現不需要pd的設置安排,而游戲中的不可預測性也是編劇和導演無法靠安排做到的,這是一種具體的“真實”;但是前文中分析過的,當明星面對鏡頭下意識的表演心里,加上節目后期的剪輯處理,其實就是來自節目對現實的“仿真”。所以觀眾對節目的消費也是對“擬像”仿真環境的一種消費。
4? 廣告平臺的消費
明星真人秀的消費主義傾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商業廣告的冠名和植入。法國著名學者羅蘭巴特指出,這種“神話”的手段,常常能賦予商品新的意義,把商品本身同所指的情感、價值聯系在一起,潛移默化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主義意識。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受眾以年輕人為主,其中青年,女性占比最大。這也是在廣告中最有消費潛力和實力的群體。所以,收視率火爆的節目自然成為了廣告商爭搶的陣地。
據網絡統計,“《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招商額超過4億,而在第二季中,獨家冠名費為2.16億,比首季獨家冠名費增長近1億元。第三季的額度增長更為迅勐:互動贊助在6 500萬左右,項目合作有7個品牌,單品牌在5 000萬左右,網絡版權超4億”④。《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的獨家冠名更是被伊利以5億整的高價拿下。而冠名商的口播廣告不僅多次在節目中插播,還多次以道具身份亮相在節目的競技環節中。在拉動關聯產業方面,節目中的明星同款衍生品不斷在引領著潮流,陳赫鄭愷也因節目中的形象開發出了自己的潮流品牌等;另外,跨界合作推廣的線下樂園體驗活動和節目同款手機游戲也在火熱運營。廣告商將金錢資本與象征資本有機結合,并將產品訴求與節目情感訴求融為一體,再加上明星的帶動效應,成功的介入了明星真人秀節目。節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了廣告的最佳傳播平臺。
注釋
①[美]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29-30頁。
②秦志希、劉敏:《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現代傳播,2002年第1期,第42頁。
③[美]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林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2頁。
④《奔跑吧兄弟》第四季招商 一年兩季吸金超40億,http://www.o-sky.com/a/yuleredian/juxinjieshao/2016/0317/15573.html.
參考文獻
[1]徐小立,秦志希.大眾傳媒與消費主義擴散[N].中華新聞報,2007-02-19(C02).
[2]徐小立,秦志希.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文化變異[J].現代傳播,2007(2):16-19.
[3]閻安.擬態生存中的真人秀——對“真實電視”的一種文化解讀[J].現代傳播,2003(4):131-132.
[4]林玲.明星真人秀熱潮的消費主義批判[J].現代視聽,2014(10):46-47.
[5]陳藹婷,胡麗麗.《楚門的世界》反映的真人秀節目問題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9):7.
[6]杜悅.從明星真人秀節目看受眾的使用與滿足——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新聞世界,2014(12):196-197.
[7]張丹靈,王夢笛.消費社會視角下對我國電視明星真人秀的反思——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品牌,2015(7):124.
[8]蔡騏.大眾傳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絲效應[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1):131-134.
[9]石義彬.批判視野下的西方傳播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27,200-205.
[10]張瑩.永恒的“神話”——淺析羅蘭巴特的神話學理論[J].大眾文藝,2010(22):127-128.
[11]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