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本文從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概念梳理、異同比較等方面予以闡釋研究,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制定目的及教學方式等異同之處,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比較,對二者產生了新的認知,并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加以了合理的運用和實踐。與此同時,筆者也在音樂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致力于學校音樂教學課程的改革和創新,發揮正確積極的指導,全面的把握將來音樂教學課程的發展方向。唯有如此,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才能更加準確、有針對性地予以施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開展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差異;英教專業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153-02
高校音教專業主要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音樂師資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從提高專業水平入手,要從對當下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調研開始。筆者本著對音樂教育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音教專業教學,要從研究專業教學實施的依據——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分析研究開始。只有深刻理解這些關鍵性指導文本,才能更加準確地施教。下文將從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概念梳理、異同比較等方面予以闡釋。
一、概念梳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
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是兩個貌似相近卻有差別的概念。課程標準是教學開展的指導性文件,主要是根據學科的教學內容,實施策略以及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最早的課程標準是在1912年出現的,直到2001年國家正式頒布了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年各科課程標準修訂完成,現通稱“新課標”。教學大綱是國家頒布的有關某一學科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它以綱要的形式闡明了開設某課程的意義、內容、要求、教材選編原則及應注意的相關問題等。不僅明確了我國的教育方針,同時也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考核提供了標準。1950年8月,頒布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小學音樂教學大綱》,這之后又在不同時期頒布過6次教學大綱。
從歷史的視角反觀“標準——大綱——標準”之交替過程,也折射出我國的基礎教育在革新過程中,對原有理念的不斷修正。教學大綱代表著新中國50年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具有無法替代的歷史厚重感。新“課程標準”自2001年以來實施了15年,教育界對其成效頗有微詞,也只能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客觀存在。基于在上文中,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內涵的解析和梳理,能夠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指導,能夠使教學組織者產生正確見解和認識,展現課程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二、異同淺識——教學大綱、課程標準
教育方式受教育觀、價值觀之影響。不同時期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因而教育價值觀的不同也影響了教育的發展方向。教學大綱框定的是對學生學習該學科的最高要求,教學大綱引領著精英教育的發展。課程標準是對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的基本要求。與以往相比,課程標準一改“繁、難、偏、舊”的狀況,注重大眾教育,課程價值也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一)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目的之異同
教學大綱重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課程標準則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旨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不難看出這是從原先的學科知識本位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轉變,不再追求學生熟記每個知識點,而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自身的潛能,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競爭之主題。但通過對二者目標文本的比較,主要從美育、審美、音樂知識與技能、音樂興趣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歸納和整理:
第一,美育方面。2001年的新課標明確提出:為學生創造豐富的平臺,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此可看出新課程標準更重視實踐。以學生審美發展為重點,而非教師的技能專業教學,教學標準降低了,課程彈性加大了。從改革前的重視技能,到改革后的以美育實踐為主——音樂教育邁向了一個新臺階。發展到今天,我國傳統的美育思想已經融入到音樂教學的內涵,成為音樂教育開展的理論基礎。
第二,審美方面。200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重點明確了在教學理念和開展目標中融入審美內涵,這也引起了教學工作者的重視。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成為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將審美放在音樂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闡述了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同時突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中的重要性。顯然,審美的融入使音樂教育的特色更加鮮明,逐漸的糾正了傳統音樂教育中過于注重音樂智育、德育的功能。
第三,音樂知識與技能方面。不同時期各個版本的教學大綱都非常重視音樂教學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從而也成為了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無論是從建國初期我國對發達國家的音樂教學開展的學習和模仿,還是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強調,都反映了不同時期我國對音樂教學的要求。但是到了2001年,課程標準的制定產生了新的變化,尤為重要的一點是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淡化,使音樂教學進入了新的階段。
第四,音樂興趣方面。不同時期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都非常重視音樂教學對于學生音樂興本質趣的培養。在不同大綱和標準的對比分析中,隨著音樂教學的不斷深入和改革,對于學生音樂興趣培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就會越來越重視音樂教學的內涵,在教學實施中,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拓展學生的音樂興趣。
(二)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對教學方式要求之異同
教學大綱作為綱領性文件,具有直接性、嚴格控制性、硬性等特點,明確規定了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內容,老師的教學成了關注的焦點。課程標準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授課為輔,關注課程的實施過程,具有間接性、指導性、彈性特點。二者就“教學方法”而言,主要集中在唱歌技巧訓練和音樂實踐兩個方面。
第一,唱歌技巧訓練方面。音樂教學開展實踐中唱歌是主要的內容之一,也是最受學生喜歡的教學內容。筆者通過對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分析發現,從1950年至2001年,都是非常重視對于學生歌詞技能方面的訓練的。不難發現,歌唱技能訓練也是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而產生變化,也逐漸的從繁雜到簡單。直到在2001年的新課標中,才刪除了詳細的歌唱技能的要求,但其間融入了新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歌唱技能訓練新的變化。
第二,音樂實踐方面。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形式,音樂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索。學生在音樂教學課堂,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加強了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并在藝術實踐中加以藝術創作。對于學校音樂教學開展而言,如果失去了藝術實踐活動,音樂的藝術魅力就會失去色彩。所以,在2001年的音樂新課標中,音樂實踐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并成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三、總結
總而言之,不同時期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提出,也在不斷的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路。所以,筆者也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全面的應用和實施,這些新思路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通過對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概念梳理,以及對二者之間的異同分析,逐步的梳理出了音樂教學的開展的方式和實施策略。顯然,在與時俱進的音樂課程改革和教學實踐中,教學工作者應該時刻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發展動態,以及關注教學大綱的創新變革,能夠緊隨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做出教學調整,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總之,對之前的教學大綱以及當下的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和運用,才能在音樂教學中更加準確、有針對性地予以施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琳.從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看我國音樂教育政策的變化[M].學術論壇,2013(11).
[2]龍衛軍.音樂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比較與思考[J].廣西教育,2003(07).
[3]李瀟茹.由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對比淺談小學音樂課堂的變化[J].黃河之聲,2017(23):78.
[4]林翰羽.近現代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歷史演進[J].音樂天地,2018(0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