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紹偉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225000)

學校體育競賽是一個耳熟能詳、習以為常且得到廣泛認同的名詞。學校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核心的追求是以各種體育比賽項目的競賽為手段,戰勝對手,取得優勝。1990年教育部、衛生部正式頒發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學校體育競賽貫徹小型多樣、單項分散、基層為主、勤儉節約的原則,學校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被谶@樣的認識,絕大多數中小學以學校運動會為標志的學校體育競賽幾乎都是按照競技體育的比賽邏輯、規則、方法、評價進行的。如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學校運動會,與國際性田徑比賽相比,項目設置比正規比賽有所減少;比賽規則往往采用國際田聯頒布的最新比賽規則;參賽人數,一般為每班每項限報2人、每人限報2項(集體項目除外);比賽往往取前6名或前8名,并給予精神與物質獎勵,活脫脫就是一次世界田徑錦標賽的簡版。
2002年在《中國教育報》上刊登了一篇陜西省千陽縣啟文小學校長周玉彩的文章《女兒終于當上運動員》:
春暖花開的日子過得真快,眨眼間半學期就過去了。學校春季運動會報名開始了。吃晚飯時,妻子問女兒:“你報了什么項目?”女兒沮喪地說:“哪里有我的份啊!人多項目少,老師連問也沒問我?!逼拮記]好氣地怨我:“看看你這個校長,原以為你女兒小學畢業能當一回運動員,沒想到最后一學期還是個坐板凳的?!?/p>
女兒有怨氣,妻子不高興,一頓飯吃得沒一點滋味。女兒文靜但也不乏活潑,為什么小學六年就沒當成一回運動員呢?想想我校每年春秋兩屆運動會,3天時間里,操場上人山人海,助威聲如雷,其實只是少數學生間的角逐,大多數學生和女兒一樣是坐板凳的旁觀者。當體育教師宣布有多少個項目破了學校紀錄時,不知道有多少學生被冷落在比賽賽場和體育活動之外,從而對體育課失去興趣。體育比賽是一個人的體力和意志最原始的競爭,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但為什么又要人為地將多數學生排除在這個競爭之外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應該從這些看似尋常的地方做起。
第2天上班,我在校領導會上就改進運動會提出了兩點想法:第一,小學生運動會不是競技比賽,無須比出高低,應重在人人參與;第二,打破春季“三跳”(跳高、跳遠、跳繩)項目與秋季田徑項目界限,多設比賽項目,多設集體項目,讓有特長的學生參加單項比賽,無明顯特長的學生參加集體項目,爭取每個人都能參加1個項目。大家經過熱烈討論,接受了我的建議。體育組馬上重新確定比賽項目,向各班印發了重新報名的通知。
中午放學,女兒回家后興高采烈地對我說:“爸爸,我也成為一名運動員了!”我問:“報的什么項目?”我女 兒說:“踢毽子!”妻子也高興地說:“你在小學畢業時當了一回運動員?!?/p>
這次運動會獲得了意外的成功,許多同一集體項目的學生還統一了服裝,運動場氣氛格外熱烈,一點小小的勝利竟使他們情緒如此高漲。許多家長也趕來給孩子助威。我女兒最終獲得了個人毽子單踢第三名,她拿著一個蓋著“獎”字的筆記本,在我面前炫耀著說:“要是國際比賽,值一塊銅牌。”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這篇文章對我這樣一位專門進行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和教學的體育專業教師來說,實在是太刺激了。在《學校體育學》教學中,我們總是講學校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學校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運動技術的重要措施,是檢驗體育教學與體育鍛煉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廣大學生體育學習與鍛煉的重要杠桿,是評價體育教學與體育鍛煉成效的重要標準。
在學校體育實踐中果真只要開展學校體育競賽就能做到這些嗎?周校長以他所在學校的運動會的例子說明,不是只要開了學校運動會,就能面向全體學生,就能激發廣大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這一文章促發了我對學校體育競賽問題與改革學校體育競賽的思考與探索。
學校課余體育競賽是指為了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外組織學生、教職工與家長進行各種體育競賽活動的總稱。學校體育競賽的基本含義是以學校為主,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與校外進行的,以激發學生、教職工、家長自覺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娛樂身心、培養良好個性品質為主要目的,以運動項目、體育游戲、身體練習為主要內容,設置具有鮮明競爭性、對抗性的體育競賽情境進行的個人或集體的體力、技藝、智力和心理的各種比賽的總稱。
學校體育競賽可以分為校際體育競賽與校內體育競賽。
校際體育競賽一般包括2所或多所學校之間的友誼賽、對抗賽等,學區學校體育競賽,縣區市學校體育競賽,市級學校體育競賽,省級學校體育競賽,全國學校體育競賽,國際學校體育競賽。校際體育競賽主要是通過學校之間的體育交流平臺,在公平規則的條件下,進行充滿競爭性、對抗性的體育比賽,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情,培養學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情懷,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為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提供堅實的基礎。
校內體育競賽一般包括學校運動會、學校體育節或體育文化節(周)、校園體育吉尼斯、校園體育嘉年華、親子運動會、各種單項或多項體育項目比賽(如冬季三項)等。
上述校際與校內體育競賽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以競爭對抗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與參與運動的激情,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養成學生體育運動的習慣等。從學校體育競賽的價值追求與目標來看,校內體育競賽是以全體學生為參與者,主要是以體育競賽為手段,在學校范圍內,以學校作為主體,利用課余時間面對廣大學生進行的,旨在激發廣大學生的運動參與熱情。
開展校內體育競賽是為了建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體育交流平臺,激勵廣大學生力爭上游、奮勇拼搏的競爭意識和開拓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鍛煉身體和追求卓越的愿望,通過校內體育競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與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
校內體育競賽與競技體育比賽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是比賽參與者——全員與精英的差異:校內體育競賽者是沒有任何選擇與淘汰的,并且未經過系統訓練的、具有各種不同運動稟賦的所有學生。競技體育比賽的參與者一般都是經過選拔淘汰,經過較為系統訓練的,并具有一定運動天賦的少數學生運動員。
二是比賽目標——教育與勝負的差異:校內體育競賽目標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具有一定的競賽情境,感受與體驗體育運動的激情、活力、美好與魅力,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與感受體育的激情快樂,強調的是“競賽育人”;競技體育比賽的目標更強調通過競賽確定勝負,產生優勝者,獲得榮譽與獎勵。
三是比賽內容——靈活與固定的差異:校內體育競賽的比賽內容幾乎包括所有可以在學校范圍內進行的、適合在學生中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改造的競技體育項目、各種體育游戲、各種身體運動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經過教育改造的集體性的體育活動;競技體育比賽內容主要是在世界各地得到比較廣泛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
四是比賽規則——校本與統一的差異:校內體育競賽根據比賽目標、比賽內容、比賽的參與者的不同,靈活制定有利于激發所有參與者積極性與創造性的體育比賽規則,具有鮮明的開放性與校本特征;競技體育比賽幾乎都是采用在全世界固定不變的、正規的、統一的比賽規則。
五是比賽結果評價——過程與結果的差異:校內體育競賽強調評價學生的表現、進步、發展與獲得,不但評價比賽的最終結果,更強調評價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過程;競技體育比賽強調比賽的結果、成績與榮譽。
以往的校內體育競賽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將競技體育的競賽邏輯簡單地、不加改造地套用到校內體育競賽之中。一是參加對象的選手化,導致校內體育競賽與廣大學生的分離;二是項目設置的過分競技化,導致校內體育競賽與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興趣的分離;三是比賽規則與方法的正規化,導致與學生差異性的分離;四是評價獎勵的金錢化,導致校內體育競賽與教育目標的分離。
校內體育競賽如何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不論其運動天賦、體能基礎、運動能力都能平等地、有尊嚴地參與校內的體育競賽?為此,校內體育競賽必須進行以下改革:
一是明確校內體育競賽的教育追求。每一名學生“參與其中”是指學校體育競賽應面向全體學生,包括不同體格、體形、體能、技能基礎,甚至是殘疾的學生,而不只是面向少數喜歡體育、有一定的運動天賦和表現出較高運動水平的學生;“成功其中”是指為每一名學生創造適宜體育運動的環境和氛圍,提出適當的期待與要求,給予充分的激發與鼓勵,使每一名學生都有可能通過自己與體育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實現超越自我,達成目標,真正使學校體育競賽成為每一名學生有可能獲得成功體驗的活動;“獲益其中”是指每一名學生不管其原有的體能基礎、技能基礎等如何,都能在學校體育競賽中獲得體能、技能、知識的最大長進,都能獲得情感的陶冶、性格的鑄造、意志的磨煉等。蘇霍姆林斯基對于學校運動競賽明確提出“首先不應該為了在比賽中獲勝,而應該是為了鍛煉健壯的體魄”?!皩W校內的競賽,必須堅持真正的‘群眾性’,不能以學生有無運動能力,作為能否參加體育運動的依據,使學校內的體育競賽僅僅成為少數運動尖子角逐的場所。”
二是改變體育比賽的項目。為了吸引、鼓勵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參加校內體育競賽,必須改變校內體育競賽的項目設置。競賽內容要有多樣性,校內體育競賽不應僅限于正規的運動項目,而且應結合根據本地、本校的氣候、地理,學校的傳統項目、重點項目,結合體育教學、體育鍛煉、學校課余文化活動,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項目來確定競賽內容,充分體現群眾性、實用性、趣味性、娛樂性和健身性。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應更多地開展集體性、互動性的體育競賽項目。
三是改變校內體育競賽的參與辦法與評判標準。根據校內體育競賽的教育追求,創新校內體育競賽機制來達到“在運動追求上淡化競爭”之目的。通過改變體育比賽的評判標準,如團隊評分法,改變男生1 000m比賽取前6名或前8名,計分7、5、4、3、2、1分或9、7、6、5、4、3、2、1分的方法,將全班所有男生1 000米跑的成績全部相加,再除以人數,以全班男生1 000米跑的平均成績,評判各班級的名次。個體內差異性評價法是指,為了激發與調動體育弱勢學生積極鍛煉、超越自我的熱情,改變校內體育競賽中僅僅根據學生在某一項目中的最后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是根據每一名參與者在原有成績基礎上的進步幅度進行評價?!耙謴姺鋈酢备傎惙?,如規定在籃球比賽中,弱隊如中籃,則由2分變為3分(3分規則及其他規則條款不變),以此達到“抑強扶弱”之目的。上述的不平等規則與評判方法,有利于打破體育比賽勝負(爭奪錦標)的基礎和實質意義,使所有學生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對比賽本身的競爭上,淡化了對爭奪錦標的追求,使比賽更具有趣味性、競爭性、教育性。
可以相信,創設真正體現全員性、參與性、教育性的校內體育競賽,并能吸引、激發與調動每一名學生都真正參與其中、快樂其中、獲益其中的校內體育競賽實現之日,一定是學校體育更為美好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