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山東省肥城礦業中心醫院,泰安,271608)
抑郁癥在我國的發病率持續升高,而抑郁癥的危害受認知的程度也日益提升。抑郁癥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需求不斷提升,而睡眠障礙作為生命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影響因素,對抑郁癥患者的睡眠狀態改善需求也相對較高[1]。而眾多與抑郁癥患者睡眠狀態相關的研究中,對于影響因素的研究差異十分突出。因此本研究就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肥城礦業中心醫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2例,女78例;年齡:<60歲者109例,≥60歲者41例;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者90例,中專及以上者60例;社會支持程度:低支持者28例,一般支持者35例,高支持者87例;居住地:城鎮者89例,農村者61例;職業情況:在職者112例,非在職者38例;病程:<3年者74例,≥3年者76例;合并慢性基礎疾病:是者45例,否者105例;抑郁程度:輕中度者73例,重度者77例。所有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及同意。
1.2 研究方法 將150例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進行統計,比較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支持程度、居住地、職業情況、病程、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處理上述因素與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的關系。
1.3 觀察指標 睡眠障礙:采用失眠嚴重程度指數進行評估,本指數標準以7個問題對患者存在入睡及睡眠狀態情況進行評估,每個問題的評分均采用0~4分5級評分法評估,以分值越高表示睡眠問題越為嚴重,評估得分在0~7分、8~14分、15~21分與22~28分分別表示患者不存在睡眠障礙、輕度睡眠障礙、中度睡眠障礙與重度睡眠障礙[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情況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比較 150例抑郁癥患者中睡眠障礙者為118例,發生率為78.67%,不同性別、文化程度及居住地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社會支持程度、職業情況、病程、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社會支持程度、職業情況、病程、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及抑郁程度均是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1 不同情況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比較[例(%)]

表2 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抑郁癥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心境障礙性疾病,患者的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的情況,對患者的危害顯著,可導致患者出現自殺傾向與行為[3],因此抑郁癥的臨床受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另外,抑郁癥的還在還對患者的其他方面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其中睡眠狀態是受疾病影響較大的一個方面,較多抑郁癥患者伴有睡眠障礙的情況,而睡眠障礙的存在導致患者的不良情緒進一步增強,且對患者的機體其他方面有一定不良影響,因此對抑郁癥患者進行睡眠障礙的改善需求較高[4]。臨床中關于抑郁癥與睡眠障礙的關系研究可見,但是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且對影響因素的細致全面研究不足。
本研究就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顯示,150例抑郁癥患者中睡眠障礙者為118例,發生率為78.67%,說明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較高,亟待控制與改善,且研究顯示不同性別、文化程度及居住地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不同年齡、社會支持程度、職業情況、病程、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社會支持程度、職業情況、病程、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及抑郁程度均是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因此認為對抑郁癥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尤其應重視睡眠障礙的防控。對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認為年齡較高者本身受機體狀態的影響,睡眠質量即相對較差,加之疾病的存在,其心理應激程度更為突出,因此睡眠受影響更大[5-6];社會支持程度較低者心理受干預相對較少,生命質量,包括睡眠質量的不良影響較大,因此表現出較差的情況[7-9];非在職患者與年齡較高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較多為退休患者,其心理應激承受程度較差,睡眠受影響較大[10-11];病程較長、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及抑郁程度較高者的機體與情緒狀態相對較差,且機體狀態的變差又對情緒狀態產生一定影響,因此睡眠質量進一步變差[12]。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較高,且其影響因素涉及面較廣,應重視對存在上述影響因素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