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月紅 羅禮文
(福建龍巖第二醫院,龍巖,364000)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焦慮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全國流行病調查資料顯示,焦慮癥在我國的患病率已經達到1.62%,精神疾病中焦慮癥占6.27%左右。焦慮癥是一種沒有明顯誘因的恐懼、緊張發作的神經癥,同時會伴隨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以及運動性緊張等,其主要特征為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出現反復發作的驚恐不安等。患者多會伴隨自主神經紊亂以及肌肉緊張和運動不安,大部分焦慮癥患者還會伴隨睡眠障礙。受睡眠障礙影響,患者工作效率以及記憶力都普遍下降,其健康與生命質量受到很大影響,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痛苦[1]。
針對這種情況,了解睡眠狀況與焦慮癥狀之間的關系極為必要。本研究選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焦慮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觀察慮癥患者的睡眠狀況與焦慮癥狀的相關性,旨在通過改善焦慮癥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福建龍巖第二醫院收治的焦慮癥患者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齡28~56歲,平均年齡(43.3±7.6)歲,平均病程(5.9±2.6)年,其中廣泛性焦慮62例,驚恐性焦慮18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焦慮癥的診斷標準[2];2)患者無嚴重疾病史;3)患者無嚴重心、肝、臟、脾等軀體疾病;4)患者不在妊娠或哺乳期[3];5)患者出現神經功能亢進,運動性緊張和過分警惕,還有出現無明確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脾氣暴躁反復無常,部分患者出現心悸、尿頻等身體功能紊亂等情況,嚴重時也會出現驚恐障礙、思維障礙等。
1.3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自制一般資料調查統計統計表,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民族、婚姻狀態等基本條目,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共計80份調查表,有效80份。一般資料調查表又包含2個自測表,分別是睡眠狀況自測表和焦慮自測量表。1)睡眠狀況自測表:主要針對患者的睡眠狀況展開研究,設置10個量化條目,讓患者進行自測,最后統計自測結果[4]。調查表具體設計方法:按照睡眠狀況自測表,劃分為10個條目,每一條目分為5級,分別對應1~5分,評分越高,患者的睡眠狀況越差。10個條目的具體內容:a.平時睡眠時長,b.睡眠后休息感覺度,c.白天瞌睡程度,d.每晚入睡時間,e.入睡困難程度,f.醒后再入睡困難程度,g.初次醒來時間,h.睡眠做夢頻率,i.藥物輔助睡眠頻率,j.失眠后心境狀態。讓患者根據睡眠狀況調查表,逐一按照條目進行自測,統計最終總得分,評定患者睡眠質量的等級。2)焦慮自測表:主要是評定患者的焦慮狀況或登記,焦慮自測表含有20個量化條目,采用0~4分制,將自測表發放到患者手中,讓患者進行自測,最后統計測量總分,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深[5]。
1.4 觀察指標 觀察研究對象睡眠狀況以及患者的焦慮等級。

2.1 患者焦慮評分與睡眠評分結果 選取的80例焦慮癥患者,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睡眠狀況自測評分為(33.06±6.06)分,焦慮評分為(58.32±9.12)分。
2.2 患者焦慮癥狀與睡眠狀況相關性分析 從表1可知:焦慮癥患者的焦慮評分與睡眠狀況總評分中的第5~10條目具有正相關的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睡眠條目評分越高,患者的焦慮評分越高,反之,焦慮評分越高,睡眠條目的評分越高。
2.3 將患者的焦慮評分作為因變量,對患者睡眠狀況中的第5~10可量化條目進行回歸分析 研究顯示:f.醒后再入睡困難程度對患者焦慮評分的影響最大,其次影響度分別為e.入睡困難程度>j.失眠后心境狀態>i.藥物輔助睡眠頻率>g.初次醒來時間>h.睡眠做夢頻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患者焦慮癥狀與睡眠狀況相關性分析
焦慮癥是神經內科中的一種常見疾病,主要與社會發展和壓力增加有關,焦慮癥主要表現為廣泛性焦慮和驚恐性焦慮,廣泛性焦慮屬于慢性焦慮,焦慮程度由低到高,而驚恐性焦慮則表現為急性焦慮,焦慮程度普標保持在較高水平,實際上,患者的焦慮程度大多是由現實與理想不對稱引起的。焦慮癥患者比較明顯的一個臨床癥狀就是睡眠困難,主要表現為睡眠慢、易驚醒、睡眠少等,睡眠與焦慮狀況存在較大的關聯,睡眠越差,焦慮情緒越緊繃,患者越難以入睡,由此形成惡性循環[6]。近年來,睡眠質量已經成為衡量現代人生命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睡眠障礙對人們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具有很大威脅,對于焦慮癥患者來說尤其如此。
在人類生理活動中,睡眠作為其中基本活動之一,在維持機體正常免疫功能方面表現出重要意義。在良好的睡眠狀態下,個體生理與心理可以得到較好的休息,繼而形成充沛的精力,如果個體睡眠持續處于缺乏狀態,則容易發生困倦、心力交瘁、易激惹等表現,影響其學習與工作。近年來的諸多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可能是導致焦慮癥患者焦慮癥狀的重要危險因素,對焦慮癥患者睡眠狀況與焦慮癥狀相關性進行研究有著重要臨床意義[7-9]。對焦慮癥患者睡眠狀況與焦慮癥狀相關性進行研究,是在考慮多個變量同時存在的情況基礎上,通過對睡眠質量與焦慮癥狀兩類變量間相關程度的分析,尋找所有影響因素中的主要因素,研究這些影響因素對焦慮癥狀的影響程度,為降低焦慮癥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與改善焦慮癥患者焦慮癥狀提供方法依據。
本研究對福建龍巖第二醫院接收的焦慮癥患者展開了睡眠狀況與焦慮癥狀的相關性研究,研究發現,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患者接受睡眠狀況自測以及焦慮評分自測,焦慮癥患者的焦慮狀況與睡眠狀況中的5~10項條目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這說明一些具有“醒后入睡困難、經常性造型、入睡比較困難、失眠內心焦慮以及使用安眠藥輔助睡眠”癥狀的患者,睡眠狀況越差,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差,兩者呈現出顯著相關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焦慮癥患者的心理防御程度遠遠高于普通人群,內心會表現出強烈的不安情緒,夜晚會促使患者產生更多幻想或聯想,這會進一步加大焦慮程度;另外,在睡眠5~10的條目中,醒后再入睡困難對焦慮評分的影響最大,主要原因是當患者醒后,潛意識的矛盾或恐懼感在患者清醒的狀態下更加清晰,會促使人們持續出現潛意識的觀念,難以入睡。由此可見,焦慮癥患者的睡眠狀況與焦慮狀況互為顯著正相關。
綜上所述,焦慮癥患者的睡眠質量與焦慮癥狀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兩者互為因果,焦慮癥患者提高睡眠質量有利于緩解焦慮情緒。焦慮癥患者作為特殊群體,不良的睡眠狀況會給其焦慮情況帶來嚴重影響,進一步導致患者睡眠狀況變差,繼而會導致焦慮癥患者的焦慮狀態被進一步加重。所以,改善焦慮癥患者睡眠狀態,提升焦慮癥患者睡眠質量,對于焦慮癥患者的治療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