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四川省瀘州市中醫醫院內三科,瀘州,646000)
慢阻肺全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它是呼吸系統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占呼吸科病房患者總數的60%~80%,是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由于長期慢性咳嗽、咳痰和低氧血癥等,使患者出現睡眠和呼吸拮抗現象,因此慢阻肺患者失眠的發生率較高[1]。據英國肺臟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2],慢阻肺患者存在睡眠障礙,這將影響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狀態,不利于慢阻肺患者的康復。作者認為,對慢阻肺失眠患者除進行臨床治療外,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將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礙和生命質量。本院采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慢阻肺失眠患者進行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省瀘州市中醫醫院慢阻肺失眠患者156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8例,所有參與試驗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對無法配合試驗的患者予以排除(本文中156例慢阻肺失眠患者均可配合試驗)。對照組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8.58±7.12)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58±2.24)年;觀察組中男45例,女33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9.15±6.97)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9.23±2.53)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藥物干預、飲食指導、床邊護理等基層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內容如下:1)心理指導與健康教育: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多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內心深處最擔心的事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與疏導;詳細了解患者的實際病情,掌握患者最渴望的慢阻肺的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予以講解。2)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對呼吸訓練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患者進行有針對的指導,保證每次訓練15~30 min,7~8次/min,最終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3)飲食指導:慢阻肺患者的飲食要少食多餐、不宜過饑過飽,少吃淀粉類食物,多吃高蛋白食物,同時補充富含維生素A、C、E的新鮮蔬菜和水果,護理人員對慢阻肺患者的飲食要進行針對性的干預。4)完全戒煙:戒煙、減少職業粉塵吸入以及減少室內外空氣污染是預防慢阻肺發生的重要措施。慢阻肺的患病與長期抽煙有很大的關系,約有20%的吸煙者會患上慢阻肺病,控制病情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抽煙,戒煙是保護肺功能的第一步,使患者遠期癥狀惡化的趨勢也得以延緩。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3],臨床痊愈:患者呼吸困難、咳痰、咳嗽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羅音消失,且呼吸困難癥狀減輕;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稍有好轉,羅音有所減少,但呼吸困難癥狀稍有好轉;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羅音等并無改善。2)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總時間、睡眠效率、覺醒總時間、睡眠潛伏期及覺醒次數。3)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進行評價,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氣量(FEV1)及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5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9.49%,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睡眠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覺醒總時間、睡眠潛伏期及覺醒次數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睡眠總時間及睡眠效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睡眠相關指標改善更為明顯(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肺功能指標均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2組患者睡眠相關指標比較

表3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可進一步發展成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上,在對慢阻肺進行治療時,由于糖皮質激素等西藥的應用,加之患者過度通氣、低氧血癥等原因,導致慢阻肺患者出現失眠者逐漸增加[4-5]。同時由于病情的遷延不愈,患者易出現焦慮等情緒,導致患者出現入睡困難,夜間睡眠覺醒次數增多,睡眠深度下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6]。而良好的睡眠不僅能夠緩解機體的疲勞,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尤其對于慢阻肺患者。因此,如何改善慢阻肺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已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關注的話題。
在對慢阻肺失眠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給予合理的護理手段滿足患者對疾病知識與心理的需求,可充分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7]。潘顯玉[8]采用康復護理對慢阻肺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干預后比較臨床療效,同時記錄半年內的復發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肺功能檢測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慢阻肺疾病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的幸福指數。故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國際護理協會現已提出,針對性護理是目前理想的護理模式之一,可根據患者自身的特點,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提供更人文化的護理服務[9]。目前,臨床已將針對性護理應用到多種疾病的護理方案中,且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0-11]。蘇敏[12]采用針對性護理對慢阻肺患者進行護理,分析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質量變化,結果通過針對性護理后,慢阻肺患者FEV1、FEV1/FVC顯著改善(P<0.05),CAT總分顯著降低(P<0.05),提示針對性護理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質量。因此,作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對慢阻肺失眠患者進行有效干預。
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覺醒總時間、睡眠潛伏期及覺醒次數、睡眠總時間及睡眠效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提示觀察組睡眠質量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肺功能優于對照組。從而出現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結果。因此,針對性護理可有效穩定慢阻肺失眠患者的病情,改善睡眠質量,臨床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