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李奎
(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重慶,40276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呼吸內科常見疾病,近年來臨床發(fā)病率較高,臨床中本病以中年男性為常見發(fā)病群體[1]。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受到呼吸暫停的影響,其夜間血液中氧氣含量較低,長時間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極易造成患者發(fā)生高血壓、冠心病及心腦血管類疾病,嚴重時甚至會發(fā)生猝死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2]。對此,本研究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治療方式予以研究,通過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方式治療,對其臨床治療結果加以判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接受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34~78歲,中位年齡(54.36±10.99)歲;病程0.5~5年,中位病程(2.69±1.06)年;伴有高血壓14例、冠心病10例、慢性鼻炎11例、脂肪肝6例。
1.2 納入標準 1)經多導睡眠檢測確診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2)符合我國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相關標準;3)認知功能與語言系統(tǒng)功能健全。
1.3 排除標準 1)心功能>2級;2)上呼吸道急性;3)惡性腫瘤;4)肝腎功能不全;5)糖尿病;6)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耐受性不足[3]。
1.4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口鼻面罩,調節(jié)其呼吸機工作為T模式,壓力值為4~11 cmH2O,呼吸頻率為9~15次/min[4]。早期治療以低壓力為主,逐漸增加其呼吸機壓力,酌患者耐受情況及呼吸暫停或低通氣狀態(tài)逐步消失,每日夜間睡前使用,直至患者清醒,全部患者持續(xù)半年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
1.5 觀察指標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情況,滿分54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質量越差;《Epworth嗜睡量表》評估治療前后患者嗜睡、打瞌睡情況,滿分24分,分數與患者嗜睡程度成正比;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為患者睡眠期間每小時內呼吸暫停及低通氣狀態(tài)發(fā)生次數;《生命質量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情況,滿分100分,分數與患者生命質量呈正態(tài)分布[6]。于患者治療前后對血氧分壓、血腦鈉肽、內皮素1、一氧化氮、金屬基質蛋白酶9、C反應蛋白等指標進行檢測。

2.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評分比較 治療前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17.52±1.22)分,治療后為(8.02±0.86)分,比較t值為41.735,P值為0.000;治療前Epworth嗜睡評分(14.62±2.64)分,治療后為(7.03±1.88)分,比較t值為15.357,P值為0.000;治療前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47.36±9.38),治療后為(0.74±0.21),比較t值為32.583,P值為0.000;治療前生命質量評分(74.06±8.32)分,治療后(88.39±5.03)分,比較t值為9.665,P值為0.000。比較實驗組與參照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治療前后相關評分數據,治療后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Epworth嗜睡評分、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均低于治療前,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生命質量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比較實驗組與參照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數據,治療后血腦鈉肽、內皮素1、金屬基質蛋白酶9、C反應蛋白均低于治療前,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血氧分壓、一氧化氮水平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主要癥狀為夜間打鼾、呼吸暫停、白日嗜睡等表現,當前臨床中發(fā)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誘因尚不明確,但主要原因為患者上氣道狹窄、塌陷及阻塞,一般而言鼻中隔病變、扁桃體肥大、肥胖、軟腭過長、上氣道水腫、下咽部腫瘤等均會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6]。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臨床發(fā)病率約為3.0%左右,以男性群體為主要發(fā)患者群,尤其針對部分肥胖的中年男性,其臨床發(fā)病率較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其睡眠質量下降,白日嗜睡、打瞌睡的比例較高,進而造成患者生命質量有所下降的問題[7]。就當前臨床治療而言,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可采用藥物治療、電刺激治療、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口腔結構矯正、戒煙酒、減肥等相關措施予以干預。本研究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實施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其結果顯示,治療后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Epworth嗜睡評分、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均低于治療前,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生命質量評分較高,治療后血腦鈉肽、內皮素1、金屬基質蛋白酶9、C反應蛋白均低于治療前,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血氧分壓、一氧化氮水平較高。上述數據表明,通過鼻面罩給予患者正壓氣流,直接輸送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暫綜合征患者的上呼吸道,能夠保持其呼吸壓力,避免上呼吸道阻力對其呼吸通暢性產生影響。同時,在正壓狀態(tài)下,患者呼吸道始終保持通暢狀態(tài),進而起到矯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提升睡眠質量及生命質量水平。但是在實際治療期間,需注意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問題,因通過呼吸機予以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患者可伴有口干、黏膜充血、面罩脫落、面部皮膚壓迫、擦傷等問題,因此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在治療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其面罩尺寸[8]。另外,因治療時間較長,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多需在家中自行操作呼吸機,呼吸機操作難度較大,操作步驟繁瑣,在治療期間需加強其宣傳教育工作,告知患者治療意義及重要性,使其掌握正確的鼻面罩佩戴、參數調節(jié)、機器操作等相關知識,從而提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效果

表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停。
綜上所述,采用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效果確切,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生命質量得以有效提升,其各項指標均得以改善,因此無創(chuàng)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