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昌
近期,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我認為未來的形勢會好一些,但是當下,企業家自身必須做一件事——反省,要想想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前五年我們又做了些什么?
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客戶身上?花了多少時間了解自己的產品?花了多少時間在提升產品服務上?
每個董事長,首先應是自己公司的首席產品體驗官。產品好不好,客戶滿意不滿意?企業家應該是最了解的。但這種了解絕不能依靠自己的喜好和直覺,而是要花更多時間跟客戶溝通。尤其產品銷量不好、市場上又有很多競爭時,就更需要更用心體會產品。
現在,我花時間最多的就是研究產品。我認為要造好產品,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做平臺,但是能做成像阿里、騰訊這樣大平臺的企業畢竟是少數。第二是花更多時間琢磨怎么做好產品。什么是好產品?一定是精品,一定要千錘百煉,一定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我們要經常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錢在研發上?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新的業態上?花了多少時間去感受新的趨勢和方向上?
現在大家都很重視移動互聯網。但是,對制造企業來說,有多少人真正懂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只是在網上賣東西嗎?就連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都還要花大量時間研究線下商業、實體制造。
有很多出問題的企業,雖然他們的公司已經很大,但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還是同質化,科技含量低,而且之前一直是靠低毛利不斷擴大銷量。時代變化太快了,很可能你生產出來的不是產品,直接就是庫存。所以,現在尤其要用科技創新來引領。
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組織升級和人才培養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引進高級人才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輕人身上?有沒有在“90后”“00后”身上學到什么?
組織、人才,絕對是一家企業最核心的資產。所有的事都需要合適的人去實現,而且根據市場的發展和變化,組織需要不斷升級,人才要不斷“換倉”。企業家一定要吸收具備高能級、更在狀態、更渴望成功的人。
我們還要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愿意不愿意慢下來,去做點慢的事情?
有很多企業做事的風格,就是All in,就是“賭”。這個“賭”不是說去賭場,而是說做企業很有“賭性”。之前的40年,因為整個市場發展較快,一快遮百丑,很大概率“賭”成功了。但我們不能把經濟的大勢當作我們自己的能力,如果市場不好了,會怎么樣?
我相信還是要沉下心來,做對的事情,做難的事情,做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
我堅定地相信,中國的市場化程度一定會越來越高,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我也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減稅,以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