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先紅
真實病例
34歲的程女士于2年前開始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癥狀,每次持續時間雖不長,但近來發作次數明顯增多,且伴有陣發性頭暈,走3層樓梯都覺得困難,平時也很容易感到疲勞。為了搞清自己患了什么病,她慕名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心內科就診。經檢查,我發現程女士的心跳很慢,每分鐘僅43次,且存在心律不齊,還有較長時間的停搏。
經仔細詢問,我發現程女士有明顯的心臟病家族史:在她父親的8個兄弟姐妹中,6人罹患心臟疾病,其中4人猝死;她有一個40歲的哥哥和38歲的姐姐,都已經因為心臟問題植入了心臟起搏器;她的堂兄弟姐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異常和心律失常。
家族50多個成員中10人確診患心臟病,已有4人猝死、4人植入心臟永久起搏器,還有其他成員有不同程度的心臟不適癥狀,很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于是,我建議程女士和她的家族成員做基因檢測,篩查致病基因。
不久以后,程女士和家人來到上海,進行了基因檢測和篩查。結果顯示,該家族的心臟問題以心律失常為主,有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發生,多位家族成員已經植入心臟起搏器。經過全外顯子組測序及家系共分離驗證分析,我們確認程女士家族為目前已知最大的LMNA(核纖層蛋白)基因突變致病家系,并發現了LMNA基因新的致病基因突變位點——LMNA c.1489-1G>C。
LMNA基因突變與惡性心律失常相關
LMNA 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編碼的蛋白形成細胞的核纖層,核纖層是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和細胞電機械穩定的關鍵結構。
既往研究已經證實,LMNA突變會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及擴張型心肌病,多表現為心臟傳導系統異常。程女士的家族成員主要表現為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交界性逸搏,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極大的心源性猝死風險。國際心血管病治療指南推薦LMNA突變患者植入ICD(植入型體內自動除顫器),以預防心血管病不良事件的發生。
基因篩查:讓病因“現形”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務人員能夠快速準確且全面地了解基因序列信息,對認識和了解心血管罕見遺傳性疾病有極大幫助。通過全外顯子組測序,結合大家系的臨床信息,我們找到了程女士家族的致病基因及突變位點,并確認該基因突變位點在漢族人群中屬首次被發現。這一發現對家族性罕見心肌病的精準治療和防控具有重要價值。
針對性干預:擺脫“基因魔咒”
近年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已完成300余個遺傳性心臟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篩查,陽性率在80%以上,并將輔助生殖技術與遺傳性心肌病的防治相結合,阻斷致病基因的遺傳,以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
考慮到程女士家族中猝死成員較多且發病率較高,我們建議攜帶致病基因、已出現心臟問題的家族成員應根據情況適時植入心臟起搏器,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猝死風險;目前尚未出現心臟問題的致病基因攜帶者,應定期隨訪心功能和動態心電圖,以便早期干預。為了讓程女士家族后代擺脫“基因魔咒”,我們建議程女士家族中攜帶致病基因的成員進行輔助生殖干預,以阻斷致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