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王曉暉
咳嗽是呼吸內科、普通內科、社區門診中,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持續時間超過8周,常見于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嗜酸性粒細胞支氣管炎、變應性咳嗽、胃食管反流病等。氣喘是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患者最主要的癥狀之一。在我國,約有1.5億人患有這兩種慢性氣道疾病。
為了幫助慢性呼吸病(慢性咳嗽、哮喘、慢阻肺)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提高藥物療效、減少并發癥、改善生活質量,我院開設了醫藥聯合門診——慢性咳喘診治及藥物咨詢門診,由“醫師+藥師”聯合提供診治服務。患者就診時,可同時接受醫師診治及藥師用藥指導,高效地為患者規劃、制定最安全、合理的用藥方案,避免藥物間不良相互作用的發生,解決影響藥物療效的相關問題。
案例一:
10余年前,張大爺反復出現咳嗽、咯痰癥狀,多為白色黏痰,不易咯出,且癥狀逐年加重。近2年,張大爺在活動后常感到氣喘,醫生診斷他患有慢阻肺。近日,在一次感冒后,他咳嗽、氣喘復發并持續加重,飽受疾病折磨之下,他來到“慢性咳喘診治及藥物咨詢門診”就醫。
根據張大爺的癥狀及檢查結果,呼吸內科醫生迅速給出了診斷,開具了治療藥物,并交代他拿到藥后回診室,學習吸入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不一會兒,張大爺折回診室,一臉焦慮地說:“這個吸入劑(噻托溴銨)我曾經用過,不僅沒效果,吸入后還常感到口干舌燥,血糖還會升高,不敢再用這藥了。”聽完張大爺的顧慮,藥師耐心地解釋道:“噻托溴銨屬于M受體阻斷劑,可以擴張支氣管,并不會影響血糖。”之后,藥師要求張大爺演示他的用藥過程,一會兒的功夫,藥師就看出了問題所在。原來,張大爺的裝藥動作基本正確,但吸藥時卻“邊吸邊吹”,導致大部分藥物沉積在口腔里,真正吸到肺部的藥物劑量很少。也就是說,張大爺錯誤的吸入方式不僅沒有發揮藥物應有的治療作用,還增大藥物不良反應,使他不愿再規律使用吸入劑,從而造成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掌握了正確的用藥方式后,張大爺的咳嗽、氣促癥狀有了明顯改善。
分析:吸入劑是治療哮喘、慢阻肺患者的關鍵藥物。相比全身給藥,吸入給藥時氣道藥物濃度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應少,但須教會患者正確使用,方能保證藥物被有效吸收。事實上,70%~80%的患者使用吸入劑的方法有誤且渾然不知,導致療效銳減。因此,首次使用吸入劑治療的患者,應與醫生和藥師進行一對一的吸入劑使用指導,聯合門診的出現可有效杜絕患者的錯誤用藥方式。
案例二:
近兩月,劉阿姨常劇烈干咳、輕微憋氣,充足休息后,癥狀也難以緩解,嚴重時咳得全身出汗,甚至小便失禁。劉阿姨從沒有過如此嚴重的咳嗽,如今這沒來由的劇咳,使劉阿姨很擔心。
一番檢查后,劉阿姨的胸部CT顯示:雙肺彌漫淡片狀磨玻璃影,局部可見蜂窩狀改變,懷疑肺纖維化可能。結合CT檢查結果,醫生詳細詢問了病史,了解到劉阿姨既往無肺部疾病史,但患有心律失常,近半年來一直口服胺碘酮治療。聽到這里,藥師便知到了答案,胺碘酮是造成劇咳的“幕后黑手”。藥師向劉阿姨解釋道:胺碘酮最嚴重的不良反應是肺毒性,嚴重時可危及生命。這種藥物源性的肺纖維化因臨床癥狀隱匿,早期階段不易被患者和醫生察覺。
分析:目前已發現100多種藥物可引起肺損傷,大部分藥物性肺損傷會伴有咳嗽等癥狀。另有文獻調查稱,咳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降壓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0%,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3%。其他易引起肺損傷,導致藥源性咳嗽的藥物有:利尿劑、麥考酚酸嗎乙酯、呋喃妥因、奧美拉唑、部分抗菌藥等。由藥物引起的肺損傷發病機制多與過敏有關,停藥后癥狀大多可緩解,必要時可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專家提醒:
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咳嗽,背后卻可能隱藏著許多大問題。咳嗽超過8周的患者千萬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喝些止咳藥草草了事。咳嗽病因復雜且涉及面廣,特別是胸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的慢性咳嗽,因診斷不明,常導致患者反復進行各種檢查,或長期大量使用抗菌藥和鎮咳藥,收效甚微并產生諸多不良反應。當咳嗽遷延不愈時,患者應配合醫生完善相關檢查,及早查明真相,積極對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