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高琦
【摘要】因為民生財政以及其支出的相關概念是我國所特有的稱呼,所以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無法一一對應。但從概念的本質和內容來看,民生財政以及其支出與公共福利以及其支出相同,所以本文將對公共福利學相關理論進行梳理與評述。
【關鍵詞】民生;財政;文獻綜述
一、社會福利理論的相關研究梳理
作為民生財政理論基礎之一,社會福利思想最早起源于16世紀英國,當時主要是以非政府的慈善事業社會主體為基本模式,這一思想取得的成果頗豐。例如,哈耶克(1970)作為新自由主義社會福利思想的代表,他的主要觀點有:一是政府可提供最低標準的福利產品,但其角色只是社會福利發展的推動者和引導者,不應該成為全面社會福利的提供者;二是應該強調市場的作用,最終的目標是讓市場來滿足群眾對社會服務的需求,在市場經濟增長的同時社會福利整體也會隨著增加,這樣人民會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三是政府要在法律框架內以市場規則作為解決社會福利問題的最主要方式,政府的活動與權力要有法律來約束。四是實現教育的普及,因為教育是有效減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途徑,而政府應該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
二、公共支出理論的相關研究梳理
所謂公共支出指的是政府為滿足社會大眾在日常生產、生活和工作中的共性需求的支出行為,憑借這些不同類別的公共支出對社會分配領域進行有效的調節。例如,公共支出的增加可以抑制名義收入差距,可以實現社會福利增加,最終使社會更加公平。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從公共支出的需求維度和供給維度展開。
(一)公共支出的需求維度
最早在這個領域進行系統性研究的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德國經濟學家阿道夫·瓦格納,也就是著名的“瓦格納定律”。該定律認為從長期來看公共支出是不斷擴張的,因為當社會不斷擴大時,社會成員對公共需求也是不斷增長,故公共支出也隨之增加。但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公共支出的結構和規模是不同的。他認為,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工業的發展使得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社會成員對政府的期盼和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使得政府不得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多的權衡公眾的利益。這樣政府所承擔的社會職能也隨之擴大,比如社會經濟職能、文化教育職能、社會保障職能等。同時,隨著社會和人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們對娛樂、教育、文化以及醫療等方面的需求收入彈性也開始變大,最終都要求政府增加對應領域的支出。該定律也在實踐中被證實,當一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公共支出就要向上述民生領域加大力度。
此后,喬治·斯蒂格勒(1970)在“瓦格納定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提出在英國公共支出項目的主要受益者是中高收入階層人士,這些對公共支出的需求更為強烈。中高收入階層人士不僅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主要需求者,還是稅收的主要供給者。與他持相同意見的還有羅格朗和溫特(1987)。他們以專業和管理階層的家庭做樣本,與其他階層的家庭進行比較。結論是專業和管理階層的家庭對醫療衛生和教育服務等公共產品有更高的需求和使用,而且他們也是這樣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主要財力提供者。所以,如果政府增加關于社會福利領域的支出,那么會得到這部分階層成員的支持。
還有一部分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這個問題。例如,格倫-內斯特(1979)他主要是立足于社會、人口因素進行研究。同樣是用英國的數據,他指出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社會服務的政治性需求是不斷增長的。這種增長一是由于不同階層的群體種類在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各群體本身的規模在增長。
(二)公共支出的供給維度
供給維度的研究出發點主要在政府自身上,也就是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如何來滿足公共需求。所以,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政府職能定位上,政府具有哪種職能決定了公共支出或者說公共政策的制定。
最早提出政府職能的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政府需要履行的主要職能應該包括對市場的管理、保護城市的公共財產、維護修理街道或樓房以及相應的防務工作等。因為城市之所以出現的原因就是能提高穩定、安全、優良的生活,政府的出現就是要保障這些因素的實現。
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德國施莫勒加入了政府的財富分配職能。也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政府應該將財富從有錢人手中再分配到窮人手中,減少收入差距。這一觀點成為了現代社會保障理念的起點。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時,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寫到:所謂的完全競爭在現實中無法存在,因此只有政府的干預才能有效避免經濟危機。政府以積極的財政和金融政府應對市場缺失,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進而增加有效需求。所以政府的職能有多了一個保障經濟有效運行。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美國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夫與經濟學家羅斯托進一步研究社會發展階段與財政支出的關系,也就是現在的“階段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期階段,以經濟啟蒙和發展為主要任務,政府將財政資源為基礎設施投資,為私人投資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當社會經濟的發展到了更高的階段時,這種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就會下降,但總的支出規模并不能減少,而是支出的結構發生了改變,從社會公共需求的硬件上轉移到軟件,比如教育、衛生、醫療保健等等。
弗朗西斯·巴托爾、詹姆斯·托賓(1958)也贊成政府應該更多的向社會福利領域投入,特別是教育、醫療或者收入再分配上。Ashford和Kellv以二戰時期到1980年間這一階段部分國家及其社會保障政策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論是在1960年到1980年期間,這些政府在社會福利或者是貧困家庭補貼方面的支出翻了一番。從而證明了這些國家在公共福利方面的支出的確是不斷擴大的。
因此,在公共支出供給維度上,各國學者在公共福利方面的支出不斷擴大這一觀點上已經達成了共識。均認為公共支出能夠有效防止社會整體福利下降,避免社會不穩。在公共支出需求維度上,各社會主體隨著生活和素質的提升也會對社會公共服務和產品增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