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財產結構相比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夫妻財產分割成為離婚訴訟中雙方當事人爭議最多的部分,致使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界定成為焦點。雖然我國多次對現行婚姻法進行修改并制定了相應的司法解釋,但法律的規定仍有很多有待完善和調整的地方。比如,在夫妻共同財產的界定上缺乏統一的規定,使得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沒有列明的財產類型判決不一致,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夫妻共同財產;界定;分割;完善
一、夫妻共同財產的概念和特點
(一)夫妻共同財產的概念
夫妻共同財產,是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規定并調整,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夫妻雙方所共同擁有的財產,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具體是指從夫妻結婚后到離婚之前或一方死亡后的這段時間(法律另有規定、夫妻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夫妻共同財產的特點
其一是主體的特定性,限于夫妻雙方。未婚同居、婚外同居等暫無符合法律規定的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以及無效婚姻、被撤銷婚姻的男女兩方,均不得成為夫妻共同財產的主體。同時,婚姻家庭內部的除夫妻二人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員亦不得成為該主體。其二是同時具備人身性與財產性。人身性是夫妻共同財產區別于其他一般財產的特殊性。具體可以體現在夫妻財產之所以突出“共同共有”,是基于其先成立婚姻這一人身關系,其后雙方財產才被賦予“共有”的特質,為婚姻關系中的兩個主體所共同所有、共同支配、共同處分,而拋開婚姻這層外衣,雙方各自的財產依然具有財產性,但只是普通的財產而已。其三是范圍的廣泛性與種類的復雜性。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在我國《婚姻法》中有明確表述: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1)工資、獎金(2)生產、經營收益(3)知識產權收益(4)繼承或贈與所得財產,但木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從該立法規定來看,其范圍之廣顯而易見,就其種類而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財產,有可期待的無形財產,亦有二者共存。
二、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原則
(一)約定優先原則
為了突出尊重夫妻雙方意思自治的精神,我國《婚姻法》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制。在符合《婚姻法》原則的大前提下,以婚姻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他們對個人財產進行自由處分的需求。財產約定自進入立法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運用,同時也使法律規定出現了一些細小的盲區,具體體現在夫妻財產約定的生效時間上。
(二)夫妻權利與義務平等原則
婚姻關系作為民事關系的一種,其當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基于這種男女地位平等的理念,許多國家都在其本國婚姻法中明確規定了,無論對該共同財產的貢獻大小,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均享有平等的所有權,以維持家庭生活的正常運轉。此原則在上述國家被認為幾乎是無可爭議,也只有真正貫徹這一原則,才會在分割共同財產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法律的實質正義。
(三)照顧無過錯方原則
無論是婚內的共同財產分割還是離婚財產分割,都可能是出于一方過錯而導致,在分割財產的時候,照顧無過錯方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也直接體現在了我國《婚姻法》的立法規定中,若一方有姘居、重婚、違背夫妻忠誠義務的行為,或虐待、遺棄婚姻關系另一方,或對其使用家庭暴力,或有賭博、吸毒等惡習,那么該方當事人對婚姻關系造成了破壞,即為有過錯,在分割財產時就應當少分或者不分。
(四)適當照顧女方和子女利益原則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時,夫妻共同的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人民法院根據具體隋況,照顧子女和女方的權益的原則判決”。夫妻雙方離婚本身給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精神都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所以,為盡量滿足子女的實際需求,在離婚分割財產時要適當給撫養子女的一方多分。
三、目前我國共同財產認定存在的立法缺陷
(一)夫妻共同財產認定缺乏統一規則
我國《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多使用列舉的方式規定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范圍。例如:2001年《婚姻法》第17條和18條就分別列舉了五種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列舉的優勢在于在司法實踐活動中方便使用,不會造成歧義。但僅通過列舉規定共有財產和個人財產,沒有統一的規則就會造成立法上的漏洞,難以應對新的法律問題。沒有具體的標準,遇到《婚姻法》沒有列舉的財產種類時認定其歸屬就缺少了依據,容易造成范圍的擴大。
(二)在立法理念上過于保護個人的財產權利
伴隨經濟的不斷發展,有的人把物質條件當成了選擇結婚對象的首要條件,然后再通過離婚分得對方的部分財產,從而過上富裕的生活。這種行為是違背道德倫理的,同時也與我國婚姻法的宗旨相違背。現行的婚姻法希望通過立法制止這種不良的現象,因此趨于對婚姻內個人財產的保護。2001年《婚姻法解釋一》第19條規定除有約定,夫妻個人財產,不再因婚姻關系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我國現行法律過于保護個人財產,忽視了對弱勢一方的保護。
四、我國夫妻共同財產認定規則的完善
(一)尊重婚姻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是民法調整私有關系所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婚姻法是民法的一個組成部分,理應允許當事人對個人事務意思自治。在婚姻中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需求和期望,甚至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婚姻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因此,法律在設計上應該更加富有彈性,允許當事人在法律和倫理范圍內選擇自己的夫妻財產模式。
(二)實現婚姻領域內的利益平衡
“只有當社會或法律為當事人提供了經營、建設成功婚姻的公平合理的環境時,人們才愿意將婚姻視為對自己有利的事業,或者將婚姻視為值得自己付出努力去追求的價值。因此,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要考慮婚姻關系的特殊性,不僅僅要考慮夫妻雙方的財產投入,還應該考慮情感、精力、時間等方面的投入,法律應當是夫妻關系的潤滑劑,平衡夫妻間的財產利益,這樣才能鼓勵人們不斷地對家庭投入情感和精力,維持家庭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