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超
【摘要】近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領導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時會著重強調的一個詞,在針對需求側提出的供給側調整政策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傳統企業去產能”這個理念,隨著落后傳統的第二產業中的“僵尸企業”被淘汰,一些重工業企業降低產能,勞動力市場不可避免的將迎來一批失業人員,如何讓這些員工在保障自身權益的同時與企業和諧解除勞動關系,以及如何安置這些失業員工,成為政府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不得忽視的問題,本文旨在為供給側改革可能導致的失業問題,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失業人員保障;再就業培訓
自“十二五”規劃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之處也日漸突出。針對當前經濟下行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新概念,針對需求側變化做出供給側調整。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歷史的產物。當前,傳統產業由于不顧及市場行情,盲目擴大化生產導致產能過剩,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市場失靈,這也是為什么自“十二五”規劃依賴,我國的GDP增速放緩,看上去是我國內部市場的需求不足所導致,實際上是“供需錯配”導致的必然后果。一方面,煤炭,鋼鐵這些產業不僅技術落后,而且盲目生產導致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中國國民更高層次的物質需求國內無法滿足,這也是外國高檔消費品在中國流行之原因。
這次政府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么供給側改革如何落實?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和防范金融風險是最為關鍵的4個“殲滅戰”,國內學者一致認為供給側改革將分別在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4條主線上推進。
在優化我國勞動資源配置方面,學界提出3條解決途徑:首先是開放二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多年,現如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通過開放生育適當補充人口紅利,增加勞動力;其次是做好戶籍制度改革,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遷移至城市,如何讓這些外來人口在城市生根發芽是政府應當考慮的,此外,戶籍制度改革還會對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起到幫助;最后是打好扶貧脫貧攻堅戰,注重落實基層教育工作,不能讓貧困,尤其是知識上的貧困代際流動傳播。
此外在保證土地和資源配置上,做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村閑置土地化為流水能被盤活,提高農村土地的使用率,而不是讓大片土地荒廢。另外在收入再分配上,要做好社保體系改革,減稅降費,提質增速,同時要做到養老保險全覆蓋。
政府也要為供給側改革作出貢獻,一要簡政放權,能放給社會的就全放給社會,降低民營企業進入市場成本,保證民營企業和國企能公平競爭;二要反腐倡廉,清風正氣,不然權力的尋租影響到我國企業的發展之路。
在實施供給側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大面積的人員失業。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優化資源配置采取的途徑主要是從五個方面進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個方面中,去產能這項措施對我國的員工失業率影響最大,尤其是對一些傳統的重工業企業如煤炭、鋼鐵、水泥等。
自1985年開始,中國的失業率就一直在上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政企分離帶來的結果是大量失業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1985年國企開始改革,企業裁減冗余人員,大量的國企職工下崗,中國即將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中的“去產能”與當年的情況極其相似,可以預見政策實施后必將會導致大量失業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隨著員工失業,有兩個尖銳的問題不可忽視的出現:一、這些將被裁減的員工是否在利益受到保障的情況下離開企業,如果企業在裁減人員時措施不當,勢必會引發勞動爭議事件的發生,這對企業,對員工都是不利的,對企業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對員工,他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少則半年,多則二到三年來陪企業法人打官司,這對員工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二、大量的失業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如何安置這些失業人員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如果安置不好,讓這些無業人員進入社會,對社會的安定和諧也是一個問題。
首先討論第一個問題:“如何讓將被裁減的員工與企業和諧解除勞動關系”。1985年的國企制度改革,在國家的強力調控和政策號召下,大多數員工都選擇了自愿離崗,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是偉大的,是無私的。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些職工們還會選擇像三十年前那樣無條件走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這些職工在離職時自身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他們勢必會與企業走上漫長的官司之路。
“去產能”這項工作其實早已開始實施,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因此對我國的出口產品需求降低,而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我國的出口經濟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大量企業庫存積壓,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凸顯,從那時起,我國的經濟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一些加工制造的對外出口企業開始裁減內部人員,但是很多企業在裁員的過程中忽視了職工的利益保障,由此引發的勞動合同爭議案件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自2008年起,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引發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在這里,我們幸運地從安慶市的一位仲裁員手里拿到了2015年一年的勞動爭議案件裁決、調解書的電子版,這位仲裁員一年內裁了253份仲裁案件,其中,與勞動合同相關的案件有68起,占到了勞動爭議案件數量總量的27%,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逐年增加。在這68起勞動爭議案件中,有的企業因為未經職工同意,違法解除與員工的勞動合同而被員工申請仲裁,有的企業因為解除勞動合同的時候未支付經濟補償金,讓員工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最后和員工對峙公堂。
企業的負責人應當注意的是,一旦與員工走上仲裁庭,對企業的危害是相當大的。一方面,企業的形象會受到損害,這對企業未來的經營不利;另一方面,企業的員工知道離職員工的利益受到侵犯,這會讓企業留下來的員工的士氣受到打擊,這對企業的運行會產生不良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企業應當重視這些問題,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員工的離職處理:一、根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要求,與員工合法解除勞動關系,如果員工有抵觸情緒可以讓人事部人員做好員工的思想工作,萬萬不可草草與員工終止勞動合同;二、根據相關法律支付離職員工的經濟補償金,在企業有能力的基礎上還可以支付員工一定的生活補貼,在“去產能”的趨勢大潮下,一些重工業企業的裁員工作不可避免,如果能通過經濟補償金和些許的補貼就可以讓員工和企業“和平分手”,這對員工對企業都是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失業人員,讓他們中渴望就業的人員能夠盡快的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隨著中國的經濟下行,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正式走上了經濟轉型升級的道路,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到2014年的數據,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大幅度增加,同時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大幅度減少,2010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例是36.7%,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是34.6%,到2014年為止,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例降至29.5%,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上升至40.6%。這些大數據告訴我們第三產業如今在蓬勃發展,同時,也為失業人員指明了就業的道路。
在讓產業工人創業方面,因為工人有著天生的文化局限性,重點還在于國家政策的引導和下崗工人自身的意識,二者的結合就會使創業也變得相對容易。如果選擇創業,初期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創業所需要的信息,資金貸款,項目審批,人才招募等問題需要下崗工人去解決,政府在這些方面應當給予政策扶持,比如給選擇創業的工人提供低利息甚至無息貸款,給這些選擇創業的工人舉辦講座、會議,對他們進行創業知識方面的掃盲。通過政府和工人的齊心協力,共同解決失業率上升這個中國即將面對的挑戰。
經濟發展狀況是國之根本,政治學上一句名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運行如果出現問題,勢必會對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造成影響,比如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方向,政府對于這一問題不得不予以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利國利民,改善經濟運行狀況的一項重要政策,推行起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政府應當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制定相應政策去避免供給側改革可能帶來的大規模失業問題,維護社會的繁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