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帆
【摘要】共享經濟在近幾年時間由最初的萬人追捧,一切皆可“共享”,到今年年底ofo為首的獨角獸企業資金鏈斷裂,風口下的初創企業往往會由于對自身的經營模式了解的不夠成熟,難以處理與投資資本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它個性化的原因導致有一個好的創意,卻難以形成市場效益的尷尬處境。本文首先對oEo小黃車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然后對其發展階段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之上,得出一些在投資風口下初創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的啟示與結論。
【關鍵詞】共享經濟;初創企業;ofo
一、引言
共享經濟在近幾年經歷了一波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從一開始的萬人追捧,一切皆可“共享”,不僅催生了ofo,摩拜這樣的獨角獸企業,也使得共享雨傘、共享電子秤、共享按摩椅等一系列“共享”創意紛紛萌芽,引領了一波聲勢浩大的投資風口;然而從2017年開始,共享經濟頹勢驟顯,資本逃離、惡性競爭、燒錢圈地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了共享經濟的大敗退,以共享單車為例,曾經的共享單車顏色大戰早已褪色,而剩下的ofo,摩拜兩大巨頭也是一死一傷,在短短幾年共享經濟如何從豐衣足食轉為哀鴻遍野,這中間的問題值得深思。
二、ofo的發展歷程梳理
oEo,即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最初在經營校園單車租賃業務,主要推廣騎游文化。其天使輪融資額為150萬元,Pre-A輪融資900萬元。而根據其官網公布的公司發展歷程來看,從2016年開始,ofo開啟了資本加持下的“野蠻生長”模式:表現在2016年9月,連續進行了A輪、B輪、B+輪三輪融資,獲得數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同年10月c輪融資完成,正式推動其城市拓展計劃;同年12月,發布海外拓展計劃。
進入2017年,ofo迅速在全國鋪開,同年5月已經進入了全國100個城市,其進入城市的數量位居共享單車行業的首位;同年12月底,ofo宣布已進駐20個海外市場。但在2017年一整年,ofo只進行了兩輪的融資,資本進入公司的速度已經開始放緩。2018年,在ofo拿到最后一輪約8.6億美元的融資之后,陸續爆出公司經營業績不佳的負面消息:包括同年3月抵押動產換取債權融資、4月傳出資金危機、8月傳出各種被收購傳聞、12月1200萬用戶的退押金狂潮、以及近期順豐起訴ofo導致其千萬資產被凍結,無疑都預示著ofo已經處于破產清算的邊緣。
這遠不僅僅是ofo一個企業的失敗,而是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壓縮了各種模仿其商業模式的“共享”型初創企業的生存空間,共享經濟究竟未來如何發展也更加撲朔迷離。
三、以ofo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可能存在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以ofo為代表的共享經濟由于都處于初創階段,其發展的時間一般都不超過3年,因此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具體做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一)與傳統共享經濟的經營漠式對比——重資產運營風險更高
在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以ofo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模式,而是一種租賃的商業模式,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其并沒有使用社會閑置資源,而是運用資本自己生產產品在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以期獲得利潤的經營模式。
例如Uber,嘀嘀打車,人人陜送等,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而ofo為代表的經營模式顯然就需要進行終端產品的預研發與生產,其開發、生產、維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才能維持一個較好的服務水平,這對于本質為租賃性質的ofo式經營模式便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再加上如果長期未能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式,其經營就只能靠外界資本的支持,很難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環。
(二)共享型初創企業的投資風口效應顯著——資本的負面影響
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資本的短視,即期望其在能夠遇見的未來能夠得到預期的收益,因此引入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初創企業創新能力下降,而將過多的資源用在如何達到資本預期的目標上。具體表現為在投資的過程中加入對賭條款的商定,期望公司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可以衡量其階段性經營成果的指標;以及可能獲得的一些特殊權利,如一票否決權、股份轉讓限制、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引入資本對于初創型企業都是一把雙刃劍。從ofo的例子來看,其在加速企業發展,迅速復制商業模式、擴展其商業領域、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與其它公司形成產業聯動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同時資本也會產生各種問題:諸如在ofo經營過程中如何探索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獲取利潤,早日擺脫燒錢續命的經營現狀;如何在爭奪市場的競爭中拒絕沒有規劃的野蠻生長而轉向長期穩健的發展,形成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如何在引入不同投資者之后調和各方的利益分配,同時騰挪出企業的發展空間,這些問題nfn處理的都不夠理想。對于處在投資風口的創業公司來說,資本的貪婪與短視很容易將創業公司引入歧途。
(三)管理者經營思路與決策——企業最初與最后的希望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有遠見的經營思路與決策能夠有希望克服資本帶來的不利影響,形成資方與創始人共同受益的雙贏局面。當我們現在回過頭開看ofo的發展過程,我們很明顯的能觀察到ofo“跑的太快了”,產品的體驗還做得不夠好,就開始挺進全國甚至世界的各大城市,從而從一開始就支出了相當數量的產品迭代成本;公司的治理還沒跟上,在進入城市的過程中,貪污腐敗比比皆是,其原因是由于校園代理,城市代理由于擴張太快難以有效監管;而經營中期價格戰的盲目爆發;后期艱難的商業模式探索,拒絕被收購而失去創業團隊控制權的可能性等等事件,都在說明管理者對于整個公司經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夠成熟的這個事實
四、啟示與結論
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新型“共享經濟”的浪潮隨著ofo的轟然倒下驟然降溫,未來以這種購入資產一租賃一賺取利潤的經營模式為起點的初創企業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仍是決定企業未來能否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最終的經濟效益需要以產品為媒介來獲取,那么對于在這次的風暴中存活下來的企業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打造更加舒適的用戶體驗應該需要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改變之前以流量為王,以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第一要務的傳統互聯網經營思維,充分發掘可能從產品終端衍生的可能性,激發與其它產業合作的可能性。(2)對于資本的負面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一方應該有更清晰的認識,以企業的長期發展作為工作中心;投資者則應該更加注重價值投資,在可接受的程度內放權與企業,從而避免資本的短視性對初創企業發展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