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華
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但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訓練起步早,基礎較好;讀寫訓練中,閱讀訓練的分量較重,時間多,范圍廣,寫作訓練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數量上相對來說都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見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任務還很艱巨,因此重視作文教學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
一、命題作文
這是一種傳統的作文方式,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指定題目所規定的范圍、內容、體裁等來寫一定規格的文章。這種命題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性。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厭倦這類作文,但它能很快地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把它化弊為利,揚長避短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要掌握命題要領,提高命題技巧。
(一)如何命題
(1)命題要貼近學生生活,善于捕捉他們生活中閃光的情景。脫離生活的寫作是無源之水,脫離學生生活的命題則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題目一定要出在學生身邊,最能體現學生生活,否則他們會覺得無話可說,無情可訴。即使寫出文章也是胡編亂造,東拼西湊。現在的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接受新鮮事物快,教師必須善于觀察他們,熟悉他們,才能命出符合學生口味的題目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像這樣的題目《我熟悉的一個人》就不如換個角度寫,把題目改為《你猜猜他是誰?》、《你看看他像誰?》;寫《我的XX》不如改寫成《和XX說說心里話》《XX,您了解我嗎?》等等。
(2)了解學生心態,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征,盡可能地使命題說出學生的心里話。按心理學分類,一般把12-15歲劃分為少年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敘事能力強,對所敘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題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特征的日趨成熟而有所側重。初一階段,命題要富有情趣,因為這個時期正是童年與少年的過渡時期。我曾經調查過許多學生還不能很快地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還留戀于小學的快樂時光。初二階段是初中生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對一些事情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很有點兒“小大人”的派頭。初三階段,學生的思想日趨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較深刻的問題,這就要求命題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學時代的我》、《成功很難嗎?》、《小議理解》、《雪中情》……經過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訓練過程,學生作文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又與學生心理的成長保持同步,比較有科學性。
(二)如何指導
(1)審題的指導。所謂審題就是通過審讀、分析,弄清題目所給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綜合,抓住最主要的要求;有時還要聯系思想和生活,不僅弄清題目的字面的意思,還要深入理解其內在的意思,把題意真正搞清楚。由此觀之,審題實際就是推敲文字。以《中學時代的我》為例,學生作文之前,我先布置幾個思考題:①判斷“中學時代的我”的短語類型,并找出中心語;②指出作文的寫作范圍;③指出文章的體裁。學生經過思考之后,很快地歸納出這是一篇以“我”為中心的寫人的記敘文,寫作范圍是中學時代。經過這樣的指導,學生就不至于偏題甚至跑題。在指導過程中,我認為判斷文章體裁最關鍵,一般的文章通過題目就能判斷出來,像記、述、見聞之類多是記敘文;論、評、談、駁、小議等多是議論文。
當然也有一些題目難于判斷,像《永不熄滅的蠟燭》、《微笑》、《一張照片》等,遇到這樣的題目,就需要學生深思,分析它的題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找出它的象征意義。
(2)寫作過程的指導。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寫“下水文”。因為教師的“下水文”與其他人的作品相比,更有優越性。作為學生特別想了解自己的老師,他們對老師充滿了好奇心,所以我認為師生之間得以溝通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教師的作品。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那次我指導學生如何寫自傳,當我念到我的自傳時,念到傷心處許多學生都哭了,我也哭了……當時那種師生之情是無法用語言能表達出來的,我覺得我和學生的心貼得是那樣近,師生之間真正達到了“情感相通的妙趣”。后來學生的作文寫得相當成功,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就是我的“下水文”效應。
二、材料作文
供料作文也叫給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定形式的內容和材料,讓作者根據這些材料寫作一定要求的文章。
(一)如何設計
供料作文題目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作文水平的發揮。換句話說,教師提供什么樣的材料至關重要,是學生作文成功的前提條件。訓練這類作文我采取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豐富了知識,充實了作文的內容,對培養寫作能力和鞏固閱讀知識都是十分有益的。于是,在有些課文講完后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學生續寫和擴寫文章,經常寫一些讀后感、小評論。
(二)如何指導
我主要通過組織交流、討論來指導學生。心理學告訴我們,對學生而言,啟發他們思考的最好的媒體是他們自己的發言(或文章);學生之間互相啟發的效果,遠勝于其他方式。這是因為,學生彼此之間互相了解,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討論過程中,他們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思維異常活躍。
三、作文評改
(一)作文的批改
作文的批改,傳統方法是教師批改。教師費力不少,收獲卻甚微,所以我打破傳統,經常組織學生互評。每次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選定作文最好的學生擔任組長,每次按照老師不同的要求和安排批改組以外同學的作文。每個學生初改一篇,然后相互輪流批閱。有不同意見的,小組間進行討論,也可以拿到全班同學面前共同討論,最后求得共識。全面批改后,教師收集作文,認真檢查學生的評語,糾正錯誤,發現優點,為講評做準備。學生參與批改作文,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有一個鍛煉的機會,都有一個學習的機會。在批改中互相討論,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次批改側重點不同,批改也有針對性,實效性。
(二)作文的講評
學生最喜歡上的就是作文講評課,可以說作文講評的實際效應優于作文前的指導,抓好講評課也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講評的方法很多,根據作文完成的質量,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像著重講評有代表性的作文,也可選擇不同水平的作文進行對比指導,還可進行專題講評,舉行作文展覽等。總之,講評要恰如其分,切忌面面俱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作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寫文章;作文教學過程又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因為作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就學生說,作文是各科學習的成績、各項課外活動的經驗,以及平時思想品德的綜合表現。”因此我們培養學生作文能力,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