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珍 孫全元 王付蘭 許濤 馬麗芹 王榮軍
【摘要】文中特高含水油藏主要包括文10塊、文15塊、文25東塊、文101塊、文209塊五個油藏,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局部區域構造破碎、井況損壞嚴重;剩余油認識及挖潛難度大、三類層儲量動用程度低。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以來對文中特高含水油藏進行了油藏精細描述研究、井況對井網完整性影響研究、優化流場調整技術研究及效益開發配套工藝技術研究,實現了油藏開發狀況和效益的持續改善。
【關鍵詞】油藏精細描述配套技術;流場重整技術;效益挖潛配套技術
一、概述
文中特高含水油藏主要包括文10塊、文15塊、文25東塊、文101塊、文209塊五個油藏,自79年投入開發以來,通過精細研究、精細挖潛,一直保持了高速高效開發。目前已進入特高含水開發后期,綜合含水95.24%,地質采出程度41.49%,水驅控制程度90.12%,水驅動用程度75.04%。開發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局部區域構造破碎,注采完善程度低;二是井況損壞嚴重,穩產基礎薄弱;三是構造主體部位,特高含水、高采出,剩余油認識及挖潛難度大;四是受油層物性影響,三類層儲量動用程度低。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以來對文中特高含水油藏進行了油藏精細描述研究、井況對井網完整性影響研究、優化流場調整技術研究及效益開發配套工藝技術研究。重點研究了文25東北部、文209塊北部、文15塊沙二下等6個復雜區域的構造,對剩余油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流場重整技術,一類層的表面活性劑復合驅技術,有效提液技術,實現了油藏開發狀況和效益的持續改善。
二、研究內容
局部構造復雜帶精細再認識:重點研究了文25東北部、文101塊南部、文15塊沙二下等6個復雜區域的構造,落實了對剩余油具有控制作用的低序級斷層,根據新認識重新對剩余油分布進行了研究。修改低序級斷層38條。充分運用構造研究成果,利用老井側鉆、大修換井底挖掘復雜區剩余油潛力,部署7井次,累計增油12268t。
儲層分類評價研究:研究并制定了三類層評價標準,計算了三類層儲量,提出了挖潛三類層措施方案。建立了以文209塊沙三中9-6-2為代表的三類層注采井網。共實施平面調整工作量125井次,增加水驅控制儲量509×10-4t,增加水驅動用儲量183.6×10-4t。
剩余油精細研究:通過小層動用狀況分析、剩余油飽和度、儲量豐度、潛力分析,確定了剩余油潛力區,為進一步挖潛指明了方向。恢復了以文101塊為代表的剩余油富集區有效井網。通過老井側鉆、大修、下4時套恢復完善井網艉高水驅動用程度。$2T6-7層系井網由治理前的1注3采恢復到目前的3注5采注采井網,增加水驅動用儲量6.7×10-4t,階段增油1923t。
井況對井網完整性影響的研究:通過研究發現,井況影響五個區塊水驅控制程度5.2個百分點,影響水驅動用程度3.7個百分點。提出了重點恢復井網區塊文101塊、文25東北部等。
流場調整研究:一類層流場、壓力場調整研究,為提高水驅動用程度提供理論依據。在流場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以文15塊南部為代表的人工邊水驅先導試驗。共實施工作量159井次,階段增油1091t。
表面活性劑復合驅技術研究:針對文中特高含水油藏層間、層內矛盾突出、主力厚油層層內動用不均的問題,成功研制出由超低界面張力表活劑與耐溫抗鹽聚合物微球乳液復合并適合文中特高含水油藏特點的低張力聚合物微球乳液驅油體系。開展了以文25東主塊為代表的聚表復合驅先導試驗。優選了3個井組實施,見效增油1422t。增加可采儲量0.66×104t,提高采收率1.71個百分點。
三、技術創新內容
首次在文中油田利用取心井巖心分析資料分別繪制了沙二下、沙三上和沙三中測井解釋圖版,并使用Q型聚類分析法分區塊進行儲層分類評價,明確了三類層潛力和挖掘方式。系統開展了調流線、變強度、邊外注水理論研究,為文中特高含水油藏及其它類似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改善水驅效果、提升開發效益探索了新的途徑。利用剩余可動油儲量定量評價油藏剩余油潛力,建立了剩余油富集區的有效井網,對井網的完整性進行了研究。
四、取得的技術、經濟、社會效益
在儲層評價、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及潛力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文中特高含水油藏開展配套工藝技術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及時推廣應用,使油藏持續保持穩產,開發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新增地質儲量112.97×10-4t,新增可采儲量37.81×10-4t,采收率提高0.5個百分點。日產油增加,綜合含水下降,采油速度提高,日產油由279t上升到318t,綜合含水下降了0.7個百分點,采油速度由0.29%提高到0.35%。自然遞減得到有效控制,自然遞減控制在12%以內,綜合遞減控制在10%以內。水驅控制及動用程度提高,水驅控制程度和動用程度分別提高4.5和2.3個百分點。通過完善挖潛,累增油2.1×0-4t,投入費用總計2562×10-4t元。按55美元/桶計算,創產值5915.7×10-4t元,投入產出比1:2.31。該項目立足于油田開發特點,進行不同儲層精細挖潛研究,并結合最新的工藝技術,探索出經濟上可行、技術上合理的開發效益的對策,達到了提高開發效果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五、認識與建議
充分利用各種動靜態資料,進行構造、儲層、剩余油精細認識,是實現特高含水油藏效益挖潛的前提。特高含水開發后期,充分認識三類層潛力,單獨建立三類層注采井組,是實現層間接替的有效手段。流場調整,能夠有效實現老油田注采體系重建,解決水驅開發不均衡的矛盾,是特高含水油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