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旋(湖南省地質中學C1608)

余光中。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余光中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他于高雄溘然長逝,享年八十九歲。
月色和雪色之間,他是那第三種絕色。
他,便是余光中先生。
青年離家,客死異鄉,魂兮歸來,靈旗空看。從此,我們只能遙望。
一九三八年,在日寇侵華的熊熊戰火中,年僅十歲的余光中隨母親逃往上海,幾經波折后輾轉香港、越南海防、昆明、貴陽,最后到重慶與父親團聚。
他的一生,從此注定漂泊不定。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于美國、任教于臺灣;最終,這抹絕色落腳于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
一顆心漂泊無依,在哪都像身處荒島。先生曾戲言道:“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他是寫下《鄉愁》的臺灣詩人。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該有多少游子,佇立在這灣淺淺的海峽前,無語凝噎,淚流滿面……
二零零一年,余光中攜家人、朋友及那一方濃濃的鄉愁踏上故土。那一年,先生七十三歲,那也是他平生第一次擁抱黃河。數十年的日思夜想和血淚,都匯入這滾滾黃河,時隔多年,終于找到“歸屬感”的詩人激動不已,忙叫妻子和女兒也來觸碰這近在咫尺的鄉情。坐上回程的車,當他人忙著擦拭鞋底的泥土時,惟有先生輕輕剔下那一抹黃土,將它和它所連接著的多年未了的心愿一同放入盒中。
據先生回憶,深夜時,瞥見那方黃土,就仿佛聽見隱隱的黃河水聲。
身居臺灣,他是中華文化的捍衛者。當臺灣政府決定刪減中學生教材中的文言文時,先生勃然大怒,始終堅決反抗政治干預文學,力爭保留文言文。先生曾說:“中華文化乃是一個很大的圓心,圓的半徑就是中文,半徑有多長,文化就能走多遠,而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延長半徑?!边@一刻,他化筆為劍,捍衛文化的尊嚴。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有詩:“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痛哭?!笔朗屡耍粸硿\淺的海峽,竟分隔了整個人間;時代弄人,一首短短的小詩,不只是個人的命運之痛,也是國家民族抹不去的傷痕。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笨v使懷揣滿腹心事,往事也不可再追,可至少我們還能盡力去不讓悲劇重演。
倘若先生還在,一定也會這樣想的。
永遠記得他那首《鄉愁》,因為,是他重新定義了“鄉愁”,并把所有中華游子的心聲深深地刻在了歷史的書頁中。
素材賞析
遙望的詩眼
點評人/陳巧玲(湖南省地質中學語文教師)
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熟悉余光中是因為他那首人盡皆知的《鄉愁》。這首運用了詩經典型寫法——重章疊唱的詩歌,寫盡了詩人和所有游子對故鄉的思念,同時把“故鄉”的含義拓展為國家,使得這首思鄉詩在所有同類型詩歌中別具一格。
事實上,余光中不僅寫詩,也寫散文和評論,還做翻譯,他稱它們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對于所有文學愛好者而言,我們更熟悉先生的詩歌,因為先生的詩歌是自我的表達,更是歷史和時代的折射;對于游子尤其是海外游子而言,先生的詩歌是他們最深沉的代言。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鄙鷷r不能重回故土,唯有手執中國的地圖,無數遍用手指滑過,用頭腦夢想過,任由想象飛回魂牽夢縈的故土;死去時,唯愿這具念國的軀體和這顆熾熱的心一同葬于故土,葉落歸根。
在那灣淺淺的海峽邊,始終有著一雙遙望祖國的詩歌的眼睛。
技法指導
讓議論增加寫人文章的深度
點評人/陳巧玲(湖南省地質中學語文教師)
一般的寫人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記敘人物事件,描寫人物性格、思想,所以,寫人文章大部分采用的表達方式為記敘、描寫和抒情,在這些記事寫人文章中,讀者能夠了解一個人的事跡,獲得一個人的形象特點。
議論的表達方式在寫人類文章中一般指作者對人或事物發表的評論性意見或言論,或者對所寫人物經歷、精神的思考。議論在寫人文章中的加入,可以提高讀者對所記人物的認識,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點明和加深文章的意義。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結尾加入的議論:“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議論性結尾的加入使得這篇記事類文章跳出了單一的懸崖經歷記敘,而擴展、深化至人生的困難解決,思想境界更加開闊,不僅擺脫了純粹的記事,也讓讀者在了解事件后有思索、有共鳴。
這篇習作中的“縱使懷揣滿腹心事,往事也不可再追,可至少我們還能盡力去不讓悲劇重演”和“永遠記得他那首《鄉愁》,因為,是他重新定義了‘鄉愁’”,都是結尾處的議論加入。小作者不僅感同身受了作者的濃濃鄉愁,更由“鄉愁”產生的原因去思索歷史和現實,思考到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對“故鄉”一詞含義的拓展和加深。這些簡短卻深刻的議論性文字變一篇純粹的寫人文章為作者對人物思想、對作品、對歷史和現實的思索,無疑增加了記事寫人的深度,也讓文章有了另外的高度。
所以,在寫人文章中,加入議論的表達方式或者作者自己的見解與思索,可以讓人物更有靈魂,也更有深度。需要注意的是,議論性文字宜言簡意賅,短小精悍,盡量給讀者留有豐富的共鳴和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