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6)
穩定的實習基地是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聯系紐帶,能夠為實習生專業化的成長提供氛圍和空間,幫助實習生感受基礎教育文化環境,了解基礎教育市場需求,為他們全方位表現素質,預演就業競崗提供了一個平臺,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實習基地的深入調研后,了解到當今的中小學不僅重視教材內容的課堂教學,同時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在眾多種類的課外活動中尤其強調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產生于人民勞動和生活中,因而有著深厚的歷史烙印、鮮活的生活氣息與深刻的民族情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對其進行傳承和弘揚勢在必行。從古至今,大部分民族民間歌曲的演唱或者樂器的演奏,都是通過師父口傳心授得以延續的,但這樣的方式傳授面窄、傳播速度慢,大大阻礙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因此從教育角度出發要讓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鮮活旺盛的生命力,必須要將其課程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這樣才能適應學校藝術教育的需要,促進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習總書記也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要進校園、進教材、進頭腦。因此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是很有必要的。
在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突出強調對我國母語音樂文化的學習,在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弘揚民族音樂”,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部分,不僅要求學生欣賞和感受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同時在演唱中也提出每個年段都要學唱相應數量的中國民歌、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片段。在人音版教材音樂作品的選擇方面也體現了這一點,在全部教材的音樂作品中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占到百分之六十。在課標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也明確提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音樂課程標準是開展音樂相關教學與活動的指南,民族民間音樂在標準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要求學校大力開展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的相關活動。
眾所周知,很多民族民間音樂的專業性較強,一直以來僅限于專業團體、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承下來,具有小眾性、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要讓民族音樂以及傳統曲藝藝術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必須要將其引進學校,融入到學校教育中,這樣才能適應學校藝術教育的需要,才能保證學校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并且,民族音樂課程化也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能完善和推進學校課程建設、豐富學校的校園生活。
成都市石室中學是我校的教育實踐基地,已有幾屆大四學生在該校進行實習,除了進行日常的教學外,石室中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傳承基地擔任起了傳承川江號子的重任,為促進川江號子與學校教育的融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川江號子是我國長江流域文明的一朵艷麗的奇葩,其歷史極為悠久,在我國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被譽為江上的靈魂。已經被列為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川江號子作為中國傳統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真實生動地記述了船工們生活與工作的場景,是巴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川江號子生活氣息濃郁,且其環境離同學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漸漸處于邊緣地位,部分歌曲已經失傳了。
由于川江號子學唱難度較高,石室中學通過組建合唱隊的方式進行主要的傳承,該合唱團的團員們成為了基地川江號子的傳承人,他們積極學習川江號子的演唱方式,并深入了解其相關背景,同時在每周三與每周五下午進行排練,同學們熱情飽滿,參與度很高,在教師的指導與同學們的努力下,呈現出了一個個精彩的作品,并赴美國、日本等國家進行表演,讓川江號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真正做到了對川江號子的弘揚。(圖例1)
通過對合唱團部分成員的訪問,了解到合唱團團員在表演中真正感受到了川江號子的特點,領悟到了船工的精神,有一位團員這樣說到:“我有幸能夠加入合唱團,參加《川江號子》的節目演出,我領略到了過去纖夫們拉船時雄健有力的歌聲,更讓我體會到了當時人們生活的艱苦。我一定會將他們的那種堅強的精神牢記于心中,表現在行動上。”由此可見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表演活動,同學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川江號子的魅力,這也是開展此活動的意義所在。
石室中學不僅將川江號子合唱團打造成了該校特色,同時通過邀請省級傳承人進校園開講座的方式,讓全校同學走近和了解川江號子。2016年10月29日,石室中學邀請了中國川江號子唯一的一位女傳承人吳秀蘭女士為同學們開展講座,她講述了從小生活在船上的經歷,以及如何逐漸建立起對川江號子的深厚感情,同時在現場帶著飽滿的激情表演了一段極具感染力的川江號子,讓同學們在近一個小時的講座中充分體會到了川江號子的魅力。在講座中除了吳女士的分享,石室中學合唱團同學們也積極參與了川江號子的片段學習,現場氣氛活躍,同學們表現出了充足的學習熱情。
在調研和采訪中可以感受到同學們對川江號子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較為深刻的感悟,從同學們的言語中,吐露出他們對川江號子從陌生和不感興趣到感動和喜愛的過程,尤其是對川江號子的價值和精神的領悟。只有在了解和感悟川江號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對川江號子的傳承和弘揚。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戰場,該校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從教師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了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有了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安排學生課下以小組的形式搜集川江號子相關內容,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教師最后總結和提升。通過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和講課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川江號子的學習興趣和對船工精神的感悟,首先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初次學習,對川江號子有基本了解。其次學生進行講解,對聽課的同學來說方式新穎,也更容易交流,對講解的同學是知識內化的過程,記憶和理解會更加深刻。在調研期間,每個班在講解川江號子中選擇的重點都不同,其中有一堂自主課讓我印象深刻,該堂課由是高一10班的同學,主講人為女生組組長,她對川江號子的基本情況、歷史淵源和價值進行了詳細闡述,男生組組長就川江號子的種類和節奏特點進行了講解,通過視聽結合,讓同學們了解川江號子的典型種類。本節課的亮點環節為“挑戰川江號子”,在兩位組長的帶領下,全班同學學唱《川江船工號子》片段,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川江號子的特點。最后,在有關川江號子的文學作品朗讀中,將整堂課的情緒點燃到最高點,有一位女同學在朗讀中留下了眼淚,可見川江號子已經觸動了她的內心。在這樣濃郁的氛圍中,全班陷入深深的沉思中,思考應該如何傳承川江號子,同學們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有幾位同學的發言讓人記憶猶新,頗為感動,其中一位女同學這樣說到:“通過學習川江號子,她感受到的是痛苦和悲哀,同時還有希望,從船工們的歌聲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重負,雖然艱辛但也要繼續前進,要不斷與艱險作斗爭。”從同學們的發言中,不難發現他們真正領悟到了川江號子的精神,這也是川江號子進課堂的意義所在。
從實習基地的案例分析來看,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實習基地相對穩定了,教學質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不僅注重課堂教學,同時加大了對我國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育,讓實習的學生不僅熟悉了作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同時也順應時代的要求,對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有了較全面地認識,為其將來畢業后走向教師工作崗位能更快、更有效地適應教學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