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偉
摘要:近些年,我國重工業發展迅速,工業市場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使得部分單位對礦產資源進行無限制、無底線的開發,最終引發礦山環境的地質災害日益加劇,對我國人們的生存環境及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1]。為確保人們的生產環境及經濟財產安全,本文便根據礦山環境普遍形成的地質災害問題進行分類,同時針對礦山環境地質災害的勘查方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勘查方法
1.礦山環境普遍形成的地質災害問題及解決措施
1.1 地質災害―泥石流
1.1.1 泥石流形成的因素
礦山資源開發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問題的因素有很多。第一,礦山開采單位在進行開采過程中,未采取任何措施直接進行露天開采或是對已經開采過的區域進行填充時需要大批周圍的固體礦剝離物,進而造成地表大批的固體物質堆積,若遇到天氣持續暴雨,地表固體物質會受到大雨的沖擊,從而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2]。第二,礦山開采單位在進行開采過程中,勢必會挖出大批巖土體,讓其不斷的堆積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隨著雨量不斷增多,蓄水量也會逐漸增加,若是在開礦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地下水通道,促使地下水不斷涌冒而出,從而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第三,礦山開采單位在進行開采過程中,將礦山原本的原始地貌、地質環境打破,平整的礦山開采成起伏不定的礦山,進而造成周圍礦山松垮,無形之中推動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形成。
1.1.2 治理防范泥石流措施
泥石流地質災害一經發生,勢必會對整個地域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經營造成一定的危害,嚴重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我國對泥石流的防范治理工作現階段主要采取兩種措施:第一種,生物措施,此措施主要以治理地表水土流失問題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人們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完成,同時還能起到吸收有害物質凈化土壤的作用。第二種,工程措施,此措施以降低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和縮小泥石流災害的影響為目的,提高礦山開采量的控制,加強礦山開采過程中必須遵從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度,促進礦山開采單位強化礦山地質環境的勘查力度,為降低泥石流的發生及影響,各單位應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加強監測預警,進行工程治理。
1.2 地質災害―巖石崩塌
1.2.1 巖石崩塌形成的因素
礦山資源開發造成巖石崩塌地質災害問題的常見因素:礦山開采單位在對地下開采后,地下會形成一個被四周礦層包圍的空曠區域;底層巖石依舊正常,但頂層的巖石會受到自身的重力與上面巖石逐漸增大的壓力,在這兩種情況的影響下,頂層巖石會慢慢發生變形甚至錯位現象,當重力與壓力超出巖石自承能力時,會直接造成頂層巖石發生開裂,上層巖石會隨之崩塌,瞬間將空曠區域填滿;若采空區很大,頂層以上的巖石和山體會產生大片區域的崩塌,最終形成一個區域性的盆地,對周圍的地質環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性損害[3]。若在空曠區域內有采礦工人在進行作業,一旦發生礦體坍塌現象,將會直接導致開礦工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1.2.2 治理防范巖石崩塌解決措施
在礦山資源開采中發生崩塌地質災害,我國最普遍的操作方式就是將空曠區域進行填充。若礦山作業已經開采完畢,可充分利用周圍的礦剝離物等無污染物質將空曠區域進行填充,這種操作方法不但能夠對廢棄物進行良好的處理,同時還能有效預防采礦區域出現崩塌地質災害。
2.礦山環境地質勘查方法
2.1 合理利用水文地質力學與巖土力學勘查方法
礦山環境地質災害中環境地質勘查工作能夠有效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加強對數據信息的收集則顯得十分重要。現階段,我國收集礦山地質相關資料主要是通過水文地質試驗和巖土力學試驗來開展的。水文地質的相關試驗能夠對礦山地區周邊的地質環境、土壤環境情況有清晰認識,對我國地質環境勘查人員的科學探索研究起到良好輔助作用。另外,巖石力學試驗對于地質巖石力學的試驗,能夠有效幫助我國地質勘查人員對礦山地質存在的有害物質因子進行實驗,對于地層和頂板的滲透性進行科學檢測。所以水文地質與巖土力學的試驗能夠有效幫助我國地質勘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面對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2.2 充分利用GIS技術勘查方法
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勘查方法中GIS技術應用區域相對廣泛,主要適用于部分大型區域內對各種比例尺度相對應的遙感、航片進行宏觀解譯數據的情況下[4]。我國地質勘查人員通過利用遙感測量、航片數據進行解譯,從而可以直觀性的體現出準確結果,提高勘查工作的質量以及進展效率,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同時,GIS技術可以對整個區域進行全方位籠罩,且具有一定的精準度。在開采礦山使用的設備中,基本都是屬于無需充電的方式,且其面積與體積甚小,對電量的消耗更是無幾,這樣的設備在展開勘查工作時不但方便攜帶而且所投入的成本相對偏低。因此,在對礦山環境地質進行勘查時普遍運用GIS技術,利用其精確的定位系統,方便對所需勘查的礦山環境地質進行三維立體結構的數據信息收集。經過分析研究,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基本是由不同的空間成分之間起到的相互作用而構成,GIS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準確的將礦山空間進行分析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又具有多元化復合疊加技術。因此,在進行礦山開采中合理利用GIS技術對環境地質災害問題進行逼真的動態模擬。
2.3 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一般情況下針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災害的勘查方法中會采用高密度電阻率的方式完成,此方法利用在巖土的基礎上存在的導電性差異,從而進行相關測試的一種地球物理勘查方法[5]。在進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時,可直接針對不同裝置進行數據信息收集,能夠對地表深度位置的電性改變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此外,環境地質災害勘查方法是一種淺層的反射法,可以直觀性的針對不同界面位置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起伏,且針對地下結構中存在的隱密性結構進行勘查工作,有利于勘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結束語
我國的礦山分布區域廣泛且類型繁多,由于礦山開采的技術條件有限,且我國對礦山資源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同時礦山開采單位看重經濟利益的追求等諸多因素,使得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對礦山環境地質構成一定的威脅,從而引發泥石流和巖石崩塌等嚴重的地質災害問題,對人們的生存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危害。因此,礦山開采單位在開發過程中,務必要采取科學合理的開發方式與相關技術,從而有效的預防礦山環境地質災害,這樣無論是對開礦單位的經濟發展還是對居民生活條件及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章壯生.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及其勘查方法論述[J].江西建材,2016,(22):213.
[2] 劉富權.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及其勘查方法研究[J].科技風,2016,(17):240.
[3] 彭俊杰,林樹芳.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及其勘查方法[J].建材與裝飾,2016,(13):199-200.
[4] 廖根權.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及其勘查方法論述[J].,2015,30(06):143-144.
[5] 吳昱,葉義成.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及其勘查方法研究[J].科技資訊,2015,13(04):113-114.
(作者單位:遼寧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