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盈盈 何揚陽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加快了“后真相時代”的到來,而后真相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大學思政工作者要積極適應時代的變化,迎接挑戰,提升大學生思政工作成效。本文分析討論了后真相時代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嬗變路徑:信息環境從保守到開放、信息渠道從單一到多元、信息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并探討了優化策略:一是要提升大學生審辯能力;二是要培養大學生新時代媒介素養;三是要加強新媒體宣傳陣地的建設,提升其在大學生中的話語權。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 大學生思政
【中圖分類號】G206;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076-02
高校大學生是新媒體平臺的主要使用者,他們熟悉并善于運用新媒體來獲取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的信息改變了他們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在后真相時代,大學生應當學習理性使用新媒介提升自己,運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媒體,抵制一些情緒煽動大于理性分析的內容,積極面對后真相時代的各種挑戰。為此,研究后真相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嬗變路徑與優化策略,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意義深遠。
一、后真相時代大學生思政工作嬗變路徑
1.信息環境從保守到開放
隨著移動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的獲取越來越方便快捷,越來越自由。大學生是時代發展的受益者,但也承受著發展帶來的傷害。他們是新媒體的使用者,也被新媒體主宰了。對思政工作來說,一是學生過度依賴新媒體,容易被影響甚至誤導,社交媒體使用的新技術打破了空間和地域障礙讓人們便于交流。
2.信息渠道從單一到多元
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對大學生視野擴展、知識面擴大有很大幫助,但存在難以把控的問題。從思政工作的角度出發,互聯網、移動端等新媒體平臺提供了新的宣傳陣地。平臺多了意味著大學生思政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僅要學會平臺使用方法,還要掌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內容展現方法。
3.信息內容從簡單到復雜
新媒體的發展拓展了信息渠道,拓寬了大學生視野。新媒體憑借著其明顯的優勢已經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介形態,新媒體當中所蘊含的多元思想也在強勢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其影響作用不容忽視(張楨,2016)。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大大加強,過去傳統的灌輸式的思政教育模式無法適應當前后真相時代的工作要求。信息內容的自由交流、自由表達也對思政教育帶來了較大沖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地位趨于平等,向互動交流模式轉變。
二、后真相時代大學生思政工作優化策略
1. 提升大學生審辯思維
新文盲的標志之一,是缺乏思辨能力,盲目接受外來信息(南橋,2017)。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候,如何正確、合理使用麥克風成了重要的議題。“審辯思考”是中外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議題。高校要更加重視大學生審辯思維的培養鍛煉,只有自身提高了思辨能力,在面對眾多信息的時候才能獨立思考,保持理性。高校應通過課堂、講座告知學生要主動尋求多方信息源,面對網絡社群中爆發的信息,不能只接受一方提供的消息,對不確定的消息保持懷疑的態度,并且做到不隨意傳播,不在朋友圈、微博能社交媒體上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
2.培養大學生新時代媒介素養
當代大學生應該善于使用新媒體,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媒介,主動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挑戰。高校應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積極迎接“去屏障化”、“去身體化”和“去中心化”等挑戰,從深化理論研究、培養師資力量、搭建實踐平臺等方面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陳永斌,2014),開設大學生媒介道德講座課程,讓學生了解網絡道德規范和相關法規制度,利用各種媒介平臺,要把網絡道德教育活動納入新生素養教育過程與常規工作中去。
3.加強新媒體宣傳陣地的建設,提升其在大學生中的話語權
在信息消費快餐化的今天,學校官方媒體在大學生心目中是有很高地位和很大影響的,學生忠誠度較高。后真相時代,真相的缺位主要是權威和公信力的缺失。學校官媒要加強對價值傳遞的把控,以核心價值觀整合多元表達,形成以踐行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校園新媒體氛圍(張婧,2016),積極進行輿論引導,將學生意見引入到同一個方向上,真正做到傳播主流聲音、弘揚正能量、維護校園穩定。建立起一個公正良性的媒介平臺決不能一蹴而就,除了高校要承擔其引導責任,媒體也應該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陳孟達.“后真相”時代大學生對臺灣人的刻板印象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2]南橋.后真相時代,教育學生不做信息文盲[J].當代教育家,2017(11):78.
[3]張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J].高教探索,2016(02):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