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本研究以的內容圖式為基礎,開展優化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證考察,分析發現:內容圖式閱讀教學法能幫助學生增強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水平。
【關鍵詞】內容圖式 英語 閱讀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24-02
一、引言
閱讀理解能力是中職生獲取英語知識的重要途徑。引進圖式理論于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內容圖式,培養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圖式,最終達到正確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
二、閱讀和圖式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Rumelhart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式:閱讀理解是視覺信息和讀者已有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Carrell把圖式分為三種類型:內容圖式、形式圖式和語言圖式。內容圖式是指“有關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
三、研究設計
筆者選取了兩個都是30人的平行班為被試對象,實驗班采用內容圖式的閱讀教學法,在閱讀前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圖式,學生在閱讀中對圖式進行整合,閱讀后,通過不同的任務來鞏固學生的圖式。對照班沿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法。
研究的問卷設計參考黃曉玉等合著的《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證性研究》,并進行了修改。期初期末,分別對兩個班進行前后測,采用的是難度相當的兩份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英語模擬試卷。
四、結果與討論
兩組數據的標準差比較高,但標準差數據基本一致,兩個班實驗前英語閱讀水平基本一致。表4.1中,方差的齊性檢驗P值為0.949(>0.05),兩個班級前測的均值差異性檢驗P值為0.755(>0.05),兩個班沒有顯著差異。
兩個班后測閱讀成績均分相差6分多。表4.2方差的齊性檢驗P值為0.128(>0.05),兩班的后測均值差異性檢驗P值為0.000(<0.05),兩個班后測成績均分差異顯著。
內容圖式的使用使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利用標題和主題句來獲取主要信息,利用背景知識進行預測推理,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同時,閱讀的好習慣也在逐漸養成。
參考文獻:
[1]Carrell, P. L., & Eisterhold, J. C. (1983).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TESOL Quarterly, 17,553-573.
[2]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