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玲
【摘要】生活中處處都會發現語文實踐的影子,能否引導學生去發現關鍵還在于老師的拋“磚”引玉,通過師生的良好互動去真正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生成性 有效性 自我認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89-01
不知不覺,從那所農村小學考到這里來已經兩年了,從不抱希望地赴考,到意外入圍,再到離職調檔的煎熬,一步步走來,種種辛酸及喜悅仍然記憶猶新。然而畢竟畢業多年后未接觸過初中教材,僅有的教學經驗及學情認知都還停留在小學層面,剛入職的第一年總感覺力不從心,堅信著勤能補拙的人生信條,每天只能兢兢業業或是多向組內前輩學習,由于是中途接手初二年的班級,很多學習上的行為習慣及學習態度難以矯正,可以說在第一年的教學中是挫敗的辛酸多于小有成就的自我感動。
入職的第二年我被分配到了初一年段,我很欣喜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嶄新的學生,嶄新的面貌,嶄新的教學模式,我可以從初一開始培養他們一些學習語文的習慣和方法,并且與不同的老教師合作摸索,拓寬教學思路。而在重新洗牌后,我也漸漸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
一、引出課堂的生成性
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必須是具有生成性資源的課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新老師往往容易犯將焦點放在教材而忽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錯誤,忽視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總想以教師思路為主,導致學生往往墨守成規,缺乏靈性。在開學初,剛拿到他們的入學成績單時,看到不及格的同學那么多,我設想了很多“魔鬼”訓練方法,很慶幸兩位班主任為我們這些科任老師創設了良好的班風,班里的同學都懂得尊重老師并一切以老師“馬首是瞻”,我的作為似乎也在班里樹立了一定的權威,延續著在初二年時的教學套路,每天布置預習任務,要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小測、訂正、抄寫,一切都按部就班,學生跟著我的教學思路重復著單調的語文學習。直到有一天,當我在四班上古文《傷仲永》時,我延續以往的小組討論模式,讓同學們自己通過翻譯找出疑難字詞,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在分享小組討論成果時,有的小組找到了在我看來很簡單而對他們而言卻是難以理解的字詞,有的小組找到了不少“之”,并一一總結了它在該句的意義和用法,有的小組甚至提出我在教學時出現的讀音錯誤,并當堂查閱字典向大家解釋,他們的表現讓我十分驚喜,不知不覺通過他們的合作分享,已經把我的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盡管打破了教學思路,但卻挖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點和信息,由此我才發現一直以來我都太低估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此以往的話,只會扼殺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是我入學以來上得最滿意的一次,也正是因為這節課,我們的語文課堂氛圍開始有所轉變,發現了學生“愛找碴兒”的興趣之后,在每次布置預習任務時,我都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自己圈畫出讀不懂的地方,每人帶著問題來上課,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提問,自己也要主動思考并組織好答案,看看同學的回答是否符合你的預設,再由全班同學及老師來做仲裁,得出最滿意的解釋,如此半個學期下來,在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對話過程中,課堂的生成性便由此產生,課堂上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課下用評比的方式讓學生自覺參與小測復習,盡管有時效果不佳,并讓我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但我能明顯感覺,同學們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正在逐漸提高,相比于以往課堂聽課,課后抄寫的模式,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引出學習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讓我較為頭疼的便是有個別同學總是不能自覺完成作業及背誦任務,為此,我與當中的個別學困生耐心交流,希望從他們身上找出原因,在交流中我發現,他們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大多是因為自身懶惰,在小學時就對學習語文沒有信心,或是步入初中發現銜接不上而灰心喪氣。懶惰大多是由于對所做的事情沒有信心和把握而選擇逃避拖延,為此我要他們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今天我要學到什么,我做到了哪些,比如說背誦,詩詞五首別人可以一天背完,第一天我們嘗試默寫一首,第二天再來默寫第二首,花一個星期時間將詩詞五首全部落實,讓他們用課余時間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漸漸找回語文學習的自信,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并且為他們做評分表,由老師和小組長一起評價他們每天的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以及小測通關情況,在同水平競爭機制中激發他們的潛力,盡管有時效果不盡人意,但是只要他們有著積極配合的態度,我相信初中三年來,他們定會受益匪淺。
此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少組長和班委對于老師的不易也能感同身受,對于班里的學困生能幫助老師出謀劃策,并且自覺充當小老師,一起為班級成績做著努力,還有什么比這些更值得欣慰的呢?
三、引出正確的自我認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具有發展性的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我認為所謂的發展性評價,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學生身上,首先要讓他們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自我認識,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老師以及同學的幫助下不斷反思及改進,讓他們在不斷的自評及互評中端正學習態度,學會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語文科中,我鼓勵學生以周記的形式訴說著學習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煩惱,以及對于我在教學中的意見或者建議,通過評語,再來對他們的問題給予及時的評價,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到被肯定的喜悅,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如此對提高課堂的參與性也大有裨益。而對于后進生,通過這樣的自我評價,他們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在鼓勵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相信經過努力探究,他們會更加欣賞自己,建立自信。
回首這兩年,我從懵懵懂懂地模仿他人到逐漸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除了老教師的不吝賜教以及自己的那股沖勁,我最想感謝的是這群可愛又可氣的學生,謝謝你們讓我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謝謝你們用最真誠的問候帶給我的每次感動,謝謝你們讓我在這一年的斗智斗勇中不斷成長,謝謝你們讓我看到我不是一個人孤獨地在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