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會功
【摘要】? ? 信息技術已成為學科教學的新鮮血液,為課堂增添了生機和活力。本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廣大教育者參考。
【關鍵詞】? ? 語文教學? ? 信息技術? ? 融合
一、用新理念引導課堂
在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不應只是伏案疾書,要抬起頭向外看,向前看,向遠看。首先,教師的思想要與課程改革接軌;其次,教育的理念要與時俱進。要明確: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緊扣語文教材人文內涵多元的特點,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明確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從而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第三,教學的方法要推陳出新,堅決改革創新。教師要學會反思和探究,反思教材,探究教法,探究學生,探究效果。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步樹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服務教學思想。
二、敢于創新,努力構建開放而又活力的語文課堂
多媒體課堂很容易陷入“教室放映、解說;學生觀看、聆聽”的局面,教師很難掌握教學的效果,往往出現學生“堂上啥都懂,堂下一團糟”的現象,這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必須以學生為核心。教師盡可能的將自己的“解說員”角色轉移到學生身上,即對于課堂問題或知識點,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和分析,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先讓學生說出觀點,再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得出結論。
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教師“一言堂”的弊端,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真正意義上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課堂從沉悶的氛圍中解放出來。這樣的課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協作,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充滿了親切、和諧、融洽的氛圍,而且教師可以隨時觀察自己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在學生的互動中發現閃光點,及時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其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訓練和彰顯。這樣的課堂,時時、處處充滿了溫馨的氛圍,煥發著求知的生機和活力。
三、精心設計教學課件,充分展現多媒體課堂的魅力
充分挖掘與教材相關的優質資源,包括音頻、視頻、圖片、FLASH動畫、名人名言、重要講話等,這些資源,雖然起教學輔助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方面感受產生良性刺激,引起學生的聯想、想象,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心理、情感上產生共鳴,特別是那些思想性較強的文章,這些輔助資源能起到教師的說教無法實現的教育作用。這些資源能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深入感知文章的時代背景與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教材內容的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與文章作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技術的層面講,這樣的課堂才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這樣的課堂才能綻放多媒體教學獨特的魅力。
四、發揮網絡優勢,整合優質資源,提高教育質量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嶄新的教材內容,占很大比重,是體現教師教學效果和展示學生能力的集中環節。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這部分教材內容的目標: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細心查看,每一個目標無不與信息技術有緊密的聯系。文學活動、演出辦刊涉及到WORD、POWERPOINT;選擇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獲取相關資料離不開網絡;報道班級、學校、國內外大事要用WORD、PPT;展示學習成果更要用到圖文混排、PPT或專門的排版軟件。因此,“綜合性學習”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能力,才能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綜合性學習”要求教師熟練使用OFFICE或WPS辦公軟件,會使用PHOTOSHOP圖片處理軟件,會使用音頻、視頻剪輯、合并軟件,如會聲會影、Camtasia等;能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這些技能是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師的必備能力。只有教師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指導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才能駕馭自己的課件,才能整合優質資源,才能實現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總之,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隨著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修訂,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語文教學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才會得到教師預期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做學習型的教師,而且是終生學習的教師,才會適應教育形式發展的需求,才會在日新日異的信息時代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