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浩霖
【摘要】? ? 自二戰至今,支撐海上強國掌控海上霸權的主要是其裝備的搭載大量先進艦載戰斗機的航母。這些艦載戰斗機不僅是現在更是未來主宰海戰的關鍵。本文通過對美國艦載戰斗機的發展歷程進行綜述,并對其主要技術指標進行總結,進而,對艦載戰斗機的發展進行技術展望。
【關鍵詞】? ? 艦載戰斗機? ? 發展歷程? ? 技術展望
一、美國艦載戰斗機發展歷程
1)二戰期間第一代艦載戰斗機。二戰初期,由于美國裝備的F2A“水牛”戰斗機在技術水平上落后于日海軍裝備的零式戰斗機,對此,美國格魯曼公司研發了新型的XF4F-3即F4F“野貓”艦載戰斗機。1941年,格魯曼公司開始研發XF6F-1即F6F“地獄貓”艦載戰斗機,并于1943年交付美軍,與F4F“野貓”相比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F6F“地獄貓”一共參加了62386場空戰,共擊毀擊落敵機5163架,自己僅損失270架的驚人戰損比,讓美軍牢牢掌握住了太平洋上的制空權,為美軍取得一系列海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冷戰至冷戰中期第二代艦載戰斗機。美國海軍第二代艦載戰斗機是從1952年研制的F-8“十字軍”戰斗機開啟的。F-8“十字軍”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艦載戰斗機,也是美軍最后一款以固定式機炮為主要武器的戰斗機,越南戰爭是其服役生涯的巔峰。1953年,美國麥克唐納公司介于其自身對美國海軍未來戰斗機的理解,提出了F3H“魔鬼”艦載戰斗機設計方案,開發出了XF4H-1試驗型原型機。1958年5月27日,YF4H-1(預生產型編號換為YF4H-1)首飛成功,美國海軍決定采用F-4作為YF4H-1的編號,并命名為“鬼怪”。3)冷戰中期至今第三、四代艦載戰斗機。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海軍尋求新一代艦載戰斗機以取代F-4“鬼怪”,美國格魯曼公司的雙發雙垂尾重型制空艦載戰斗機F-14應運而生,其是美國海軍裝備的第一款三代機。作為重型制空艦載戰斗機,為防空而生,對地攻擊能力較弱,但空戰攔截性能較強,其采用可變后掠翼和三機體結構,優化了升阻比,動力強勁,機動性能出色,航空電子和武器系統強大,裝有AWG-9遠程火控雷達,配合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第一次實現了超視距攻擊。1974年秋,美國海軍提出空戰計劃(ACF),諾斯洛普聯合麥道公司推出的以YF-17為藍本開發的原型機贏得競標,即為著名的F/A-18“大黃蜂”。至今共研發了A、B、C、D、E、F以及電子戰共計7型。隨著美國空軍率先進入四代機時代,性價比相對較高的F-35橫空出世,F-35為第四代戰斗機,具有隱形能力,裝備一臺F136型渦扇發動機,機動性能出色但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
二、艦載戰斗機關鍵技術指標
1)航程及留空時間。在海洋環境中,由于艦載戰斗機以航母為基地進行作戰活動,因此,相較于以陸地為基地的戰斗機,對航程和留空時間有著更高的要求。提高航程及留空時間,能有效提升艦載戰斗機的作戰效率及作戰半徑。2)結構強度。相較于以陸地為基地的戰斗機,艦載戰斗機著艦具有更高的技術要求,如需彈射起飛及阻力降落等,這對艦載戰斗機的結構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其起落架系統。為提升結構強度,需從結構設計、材料選用及處理等多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和系統性的試驗。3)動力裝置布局及性能。艦載戰斗機的動力裝置采用單發或雙發布局,相較于單發布局,雙發布局具有更高的系統安全性,考慮單發停車的情況下,仍能進行單發降落。動力裝置的性能也直接決定著艦載戰斗機的機動性和巡航速度,作為其重要的戰術指標,使動力裝置的性能成為艦載戰斗機重要的技術指標。
三、艦載戰斗機技術展望
1)超音速巡航。超音速巡航是指飛機能夠持續在1.5馬赫以上進行超過30分鐘的超音速飛行,其在未來的超視距作戰中尤為關鍵。艦載戰斗機超音速巡航可以擴大攔截范圍,快速地占據有利的攔截位置,同時,可擴大武器攻擊范圍。在超音速巡航狀態下發射導彈,增加導彈的速度和攻擊范圍,能在更短的時間和更大的范圍內攻擊目標。2)武器的整體升級。超視距空戰會逐漸成為空戰的主要形態,中遠距空空導彈愈來愈受到重視,但近距格斗導彈仍然必不可少。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空空導彈仍將繼續沿著中遠距攔射和近距格斗兩個方向發展。在近距離格斗中,只能依靠短距空空導彈難以徹底地彌補火力死角,而作為輔助武器的機炮存在命中精度低、持續火力短等問題。因此中美兩國都正在研制可裝備于艦載戰斗機的小型激光武器。3)隱形性。隱形性作為重要的戰術性能,將成為艦載戰斗機重要的發展方向。通常,通過采用雷達吸波材料以及增設雷達吸波涂層,或采用合理的隱身外形(如采用鋸齒外形)來抵消或吸收雷達波,避免被敵軍發現,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對敵攻擊。
總結 :隨著國家海洋利益的不斷擴展,確保海洋權益對我國艦載戰斗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應針對未來需求,從以上多個技術領域,大力發展新型的先進艦載戰斗機,為將來的戰略布局及軍事行動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1]王錢生. 艦載機總體設計主要關鍵技術概述[J]. 飛機設計. 2015(6)
[2]聶宏,彭一明,魏小輝,張明. 艦載飛機著艦攔阻動力學研究綜述[J]. 航空學報. 2013(10)
[3]羅福平,張勇. 艦載戰斗機現狀與發展趨勢[J]. 中國航空報.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