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敬
老師在黑板上出示題目:

師:誰來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1: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空罐,用碗盛水可盛滿9碗,用杯子盛水可盛滿8杯,再將3碗水和4杯水一起倒進空罐,看水會到什么位置。
師:看來要讀懂這個題,我們一定要注意哪些關鍵詞句?
生2(走上臺邊圈邊說):在審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理解“或”“和”兩個字,才能讀懂題目的意思。
師:審題時一定要理解關鍵詞,必要時圈劃出來。那么,這道題你們是怎么理解的?誰來給大家說說?


反思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有效對話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而有效的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之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以數學眼光閱讀、觀察,以數學思維思考、分析,以數學語言表達、闡述因我們的不同經歷、不同認知產生的差異見解,通過外顯的語言交互、碰撞、共鳴,有利于形成一種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數學課堂文化,構建一種教學相長的師生成長共同體。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對話,學生會產生主動性、批判性的有意義學習,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課前,我通過作業檢查發現此題的正確率很低,思考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題目的理解不透徹,即使知道題意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思考。為此,針對此題,我關注的不是如何做,而是如何理解,并提出話題“這道題你們是怎么理解的?誰來說說?”生3作為第一個陳述者,他思考的觀點、方向給了所有傾聽者以啟發。其他學生通過對信息加以辨析、整合,產生從分數應用題、工程問題、相遇問題三個不同角度思考此題的思路。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在進行著真正有效的數學對話,比如像生3、生5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不自覺地利用簡單的圖示或線段圖形象地描述題中的現象;又比如既是陳述者又是傾聽者的學生,都能用數學的思維思考(轉化思想)、用數學特有的名稱(工程問題、相遇問題)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且從生3到生6,每個陳述者的觀點都是建立在前者觀點之上,即受上一個陳述者思維的啟發,才能將問題從分數意義、分數應用題的角度轉化為對工程問題、相遇問題的思考。通過這番對話,學生深入地理解了此題,并以此建構了分數應用題、工程問題、相遇問題之間的聯系。
從以上對話可以看出,推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數學對話,沒有師生角色的分化,有的只是話題的提出者、觀點的陳述者、信息獲取的傾聽者,有的只是思維的差異性,但思考方向一致,都在用更直觀、嚴謹、有邏輯性的數學化語言,讓三者在互動碰撞、循環遞進、直達縱深的對話中實現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株洲市荷塘區星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