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新新
關鍵詞:信息環境 設計 設計教育
引言
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入融合,人類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新時代,這種巨大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人類技術與文化相融合的設計學科也經受這場劇烈變革的沖擊和挑戰,并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1978.2019年,改革開放走過四十一個年頭,這四十一年間,設計成為改變人們生活的最關鍵詞語,設計行業從業隊伍從1985年的上千家企業36萬人發展到2005年的—萬四千多家、近百萬人,到2018年的兩萬五千余家企業公司400多萬人。豐富多彩的設計物態構成了我國文化自信的標志,塑造了我們新的文化家園。
我國的教育事業,從新中國成立之時到現在,經過七十年的發展,無論在學科建設、教育體系,教學成果、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改革開放以后,高等設計教育體系不斷充實完善,規模上空前發展;據統計,包括我國各類高等院校設置的藝術設計學院(系)數量已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足十所,發展到現在千余所,在校生人數更是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趨勢,高等院校設計教育已成為參與建設和構成整個公共社會形態的創造性工作,特別是隨著新觀念、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許多設計最終實際要求已遠遠超出了設計教育的專業知識范疇和能力范圍,這就使我國高等設計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現實和挑戰。本文主要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尋信息環境下我國高等教育設計專業的發展現狀,以更好地適應信息環境下學科發展的要求。
一、設計學科專業的由來
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工藝美術界的前輩們就引進和介紹了西方的藝術性設計經驗、理論,從那時至20世紀80年代整整60年間,在設計與藝術的關系上,我國的研究僅僅限于工藝美術領域;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與國內外交流的擴大,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影響下,在西學東漸的熱潮中,經中國香港傳入中國內地由包豪斯設計教育體系演變而來的“三大構成”,以及留學歸國人員帶回的一系列西方現代設計思想,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設計界關于“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的觀念大討論,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工業制造、建筑、印刷、服務等行業的催動下,從平面設計的興起開始,現代設計理念開始迅速滲透至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等關乎經濟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需求的各個門類,中國現代設計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歷史上升期,設計教育同時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起來:我國系統的藝術設計學科建立的時間很短,1988年藝術設計學科才被國家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放在本科和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并將藝術設計學科正式定名,20世紀90年代,藝術院校原有的工藝美術專業紛紛更名為藝術設計專業,一些工科院校也開設了藝術設計相關專業:我國現代設計教育與現代設計藝術幾乎同步出現,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學科體系,教學方向也趨于明確。在2011年,藝術學成為新的第13個學科門類即藝術學門類,告別文學門類,其下設專業類5個,分別是藝術學理論(1301)、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設計學(1305),至此,設計學升級為一級學科,可授予藝術學、工學學位。最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其目錄的學科門類與2011年基本一致,設計學下設二級學科有藝術設計學(130501)、視覺傳達設計(130502)、環境設計(130503)、產品設計(130504)、服裝與服飾設計(130505)、公共藝術(130506)、工藝美術(130507)、數字媒體藝術(130508)、藝術與科技(130509T特設專業),設計學因其跨學科交叉特點,除了上述專業類別外,每個學校也會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開展不同的專業培養方向,如:中國地質大學開設的產品設計專業的方向就是珠寶首飾設計方向。
當下的十年,設計的影響已輻射到我國經濟、科技、生態、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中國設計思維的突破、設計外延的拓展、設計行業的崛起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設計與科技的融合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社會創新重要驅動力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人們既有的生活方式;設計教育也要依據國情及市場需求發展,并且隨時都處在一種為適應變化的市場、社會需求而改變的狀態之中,作為一個學科,設計教育除了多元化、彈性化的特點以外,也具有比較統一的結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無論西方還是中國,設計教育體系尚在探索、完善之中,完全穩定的設計教育體系基本上可以說還未形成。
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進入信息化社會,設計對象的重點發生了偏移,智能化與數字化操作成為當下主流語境,我國正在逐步走向全面信息化,因此當代設計必須更加準確的表達內涵與本質。我國設計經過快速學習吸收,不斷升級蛻變自信前行,我國高等院校的設計教育,經過積累與發展,正在從“精英教育”過渡向“大眾教育”,從國家發展角度來講,擴招是實際需要,也是廣大學生成才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設計學科專業設置普及率較高,但因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水平有所不同,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不平衡,所以各地的設計教育水平也不盡相同;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為我國國內經濟最發達地區,湖北為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教育大省,設計學科因其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特征,再加上設計專業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潛在的相輔相成關系,這些都為設計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簡而言之,我國高等院校設計專業的設置與區域經濟及教育發達程度呈正比,教學認可率呈現出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趨勢。設計作為經濟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機構或團體發展自我的強有力有段。已故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強調,“設計對于英國來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經濟百廢待興,日本政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面引入現代設計,從而實現了日本經濟70年代的騰飛,日本成為可與美國相提并論的經濟大國。由此可見,設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經濟發展、文化提升、形象樹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環境下,我國要實現全面發展,我們要更加重視設計的發展,設計人才的培養更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至此,探討我國高等院校的設計教育現狀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大多數高等院校設計教育中,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高質量的專業課程建設、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以及優良的設計文化氛圍都對設計教育起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一)信息環境下,設計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及教育發達程度成正比
2017年11月1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批準,武漢市正式入選2017年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在此之前,我國深圳(2008年)、上海(2010年)、北京(2012年)先后獲批,這意味著這些城市地區的設計能力及設計教育能力獲得了聯合國的認可,意味著全球國際化的認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排名依次分列中國前四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代表著我國高等教育學校發展的最高水平,我國教育部直屬高校共76所(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周期較長,故此數據為2017年),其中北京25所,占比32.9%,上海8所,占比10.5%,湖北省7所,且都集中在省會武漢市,占比9.21%,江蘇省7所(南京5所、無錫1所、徐州1所),占比9.21%,北京、上海、武漢為我國優質高校集群最集中的地區城市;高校集群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高職院校和獨立學院)北京共計97所,上海共計65所,武漢(不含7所軍事院校)共計82所,高校集群的數量基數越大,其招生規模越大,而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內生產總值關系最為密切,有數據表明,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與畢業人數之和每增加1萬人時,可以使GDP增加80.58億元,這充分說明了高校集群的發展不僅有助于知識資源的共享和流動,促進新知識的創造,而且能夠產生廣泛的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我國設計教育總體明確多層次培養目標,各高校專業建設思路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我國大多數高校對于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采用“一人講解、眾人聆聽”的傳統授課模式,這種教育教學方法相對單一,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實踐教學是設計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設計人才培養中,如若過分依賴單一的教學方法,那么必將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在專業能力方面有所偏失,從而阻礙了設計專業的發展和進步。近年來,部分高校將工作室教學模式引入設計教育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工作室進行一定的設計實踐,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授課模式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另外,一些實力較強的高校也會定期邀請國內外優秀設計師與設計教育家進行學術講座或學術交流,這種學術交流、設計思維交流的方式雖然不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但這種交流方式,無論對于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升亦或是學生學科知識面的擴展以及設計思維的培養提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教育部也根據需求實際,適當給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許多高校根據專業發展現實,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了調整與改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則在專業課程設計上建立課程環,不同的課程組構成獨立的課程環,不同課程環解決不同層面的設計問題,課程環與課程環之間各自獨立,第一個課程環是第二個課程環的基礎,第二個課程環又是第一個課程環的提高,依此類推,形成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把本科四年的總課程概括成七個相對完整且獨立的學習階段;有些高校加強了專業基礎教學,增加學科專業課數量的同時增加了一些類似于市場學、營銷學等與設計學相關的課程,采用增加課程內容的措施進行改革,希望借此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培養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綜合性人才,這些改革措施使得學生向著綜合化不斷發展,使學生了解了更多的課程門類,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一定基礎;還有一些高校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專業方向,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加大實踐課程所占比重,壓縮理論課程與基礎課程學時,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總之,目前各高校在設計專業建設及課程設置方面的發展思想雖大致同宗,然各有其異,各高校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辦學能力及辦學定位的發展思路,培養社會需要的設計人才。目前在高校改革的浪潮中,設計學科的教學改革研究以及探討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依然受到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強烈關注。
(三)信息環境下,設計專業教師聘用機制主要參照其學歷與職稱作為其聘用依據。
信息時代,技術的發展則可以為設計想象插上無限翅膀。信息資訊的開放性與便捷性為知識的獲取提供了極大便利,設計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創造者,體現著人類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標準與追求,延續著人類文明,設計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巨大變化,進而改變設計文化形態,并且引起設計理念的變革與設計教育的重構,但設計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會改變,即為人類、為社會提供符合需求的創造性人才,在崇尚知識的信息環境下,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使命。
教育者作為高校設計教育的主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進入普及高等教育階段,各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設計教育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大學教師的聘用方案作為高校教師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確保教育質量的有力手段。我國大學教師的聘用機制,括人才招聘、人才錄用、教師職稱評審等方面,都在隨著社會與國家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調整與改革,這些方案的實施與提議,使大學教師聘用更加合理規范,優化了人力資源的配置,提升了教師的質量,也推動了高校體制改革的發展。目前,我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在設計學科的教師聘任機制上主要參照其學歷與職稱作為其聘用依據,研究型大學更加看重教師的學術成果及專業成就,教學業績居其次;而普通本科高校通常視教學比科研重要;兩者并無高低之分,側重點各不相同,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各不相同。
小結
設計學作為高等教育學科門類中一門相對較年輕的學科類別,已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學科專業,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在信息環境下,對人才培養的質量的需求,對行業細化分工的特殊人才的需求將愈發迫切與強烈。如何跟緊時代發展,密切開展區域經濟策略合作,明確各高校自身定位與發展思路,提升專業或行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各高校設計教育發展的關鍵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