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傲寒 秘曉峰 張宗光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本項目組在對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開展詳細調研和全面收集相關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對縣域衛生總費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從縣級視角觀察衛生費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探討衛生總費用的籌資來源和機構流向如何能更加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此次對石家莊全市縣域(縣、市、區)衛生總費用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在國內不多見,期盼本文對以后其它地區的縣域衛生總費用研究提供借鑒。
資料數據主要來源于項目組的調研資料及成稿的《2017年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調查報告》,以及“中國統計年鑒”等資料。
2.1.1 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籌資來源情況
2016年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籌資來源339.34億元,比去年增長8億元。政府衛生支出146.73億元,占衛生總費用的43.24%,社會衛生支出111.62億元,占衛生總費用的32.89%,居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80.99億元,占衛生總費用的23.87%。呈現以政府衛生支出為主、居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比低于30%的特點。完全達到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的“十二五”期間政府衛生支出占總費用比重超過30%,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總費用比重降到30%以下的要求[1]。
2016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為6.22%[2],河北省為6.25%,同年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為5.74%,滿足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發展中國家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不低于5%”的要求[3],人均衛生總費用3159.55元。(表1)
2.1.2 石家莊市縣域籌資來源情況
石家莊市作為河北省的省會,除了市直轄的一些醫療衛生機構,還擁有省直轄的醫療衛生機構,此次研究把市直轄醫療衛生機構(市直轄)和省直轄醫療衛生機構(省直轄)單獨列為兩個部分,再加上石家市現有的11個縣、3個縣級市、9個區,總共25個研究對象。

表1 2015—2016年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籌資來源

表2 石家莊市縣域衛生總費用籌資來源

表3 2015—2016年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機構流向
從籌資來源總量來看,較高有辛集市、橋西區、元氏縣、長安區、無極縣,最高的辛集市為14.01億元;最低的兩個縣域為井陘礦區和高新區,最高與最低之間差距較大。(表2)
除贊皇縣、行唐縣、深澤市、高邑縣和元氏縣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比低于30%外,其余縣域均高于30%,占比情況不合理。
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均在3%以下,將近一半的縣域低于1%的。人均衛生總費用在1000~2500元之間,有六個縣域超過2000元,四個縣域低于1500元。
2.2.1 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機構流向情況
2016年石家莊市衛生總費用機構流向總額為341.21億元,較上年增長1.44%。其中醫院費用(城市醫院和縣醫院)為161.80億元,占總費用的47.42%;基礎醫療衛生機構費用66.92億元,占19.61%;藥品零售機構費用44.64億元,占13.08%;公共衛生機構費用29.30億元,占8.59%;衛生行政醫療保險管理和其他機構(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占7.50%和3.8%。(表3)
2.2.2 石家莊市縣域機構流向情況
從機構流向總量上看,鹿泉區、裕華區、無極縣、長安區和橋西區較高,且與較低縣域差距較大。(表4)
絕大多數縣域醫院費用占比最大,占比最高超過50%;其次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他各項占比較均勻,但個別縣域機構流向占比存在差異。
衛生總費用的合理增長與籌資結構優化并進,才能產生最佳績效。單純關注衛生總費用總量的增加,而忽視了籌資結構的合理性,只會出現政府、社會和個人在衛生費用方面的畸形狀態,從而阻礙衛生健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新時代,需要優化醫療服務收支結構,引導資金流向,在堅持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的前提下,采取政府主導、鼓勵社會辦醫、支持商業保險等政府和社會相互配合的辦法,拓寬籌集渠道,加大醫療衛生費用覆蓋面的廣度和深度,縮小個人衛生支出的比例,使衛生總費用籌資結構和資金流向更加優化與合理。
從衛生總費用分析看出,費用總量基數大、增長快,既有經濟增長原因引起的合理增長部分,也有非正常因素引起的不合理增長部分[4]。為此,要在充分考慮患者和病人經濟收入的情況下,客觀與科學分析收入結構情況,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加強醫院成本控制管理,采取多方共擔補償方式,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控制經費支出,調控費用增長,降低醫療支出的家庭比重,使衛生費用處在合理增長范圍,維護醫院的公益性,提高醫療衛生機構經濟效益,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醫療衛生機構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由于石家莊市縣域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衛生資源占有率和利用效率存在差異,造成就醫集中,醫療衛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5]。政府應根據各縣域實際情況,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加強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滿足其當地居民醫療衛生需求。強化分級診療,規范縣域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行為,降低醫療衛生費用的成本,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資源,解決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無限性與醫療衛生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讓更多的人享有醫療衛生服務[4],實現“小病小治,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表4 石家莊市縣域衛生總費用機構流向
當前,衛生總費用核算主要采用的是籌資來源法和機構流向法,除此之外,我國部分地區已逐步開展了基于衛生費用核算體系(System of Health Accounts 2011,SHA2011)的衛生費用核算[6]。衛生總費用核算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在積極響應國家醫療改革政策的前提下,為更好優化衛生總費用結構,適應新時代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應設立專業的衛生總費用核算機構,借鑒國內外衛生總費用領域的研究成果,密切結合區域實際,不斷創新衛生費用核算體系,更新核算方法,增強衛生費用核算數據的政策應用性,建立以破除逐利機制為重點、完善調控機制為核心的、與區域醫療衛生實際相匹配的衛生費用核算體系。
衛生總費用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對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助政策,及時補上政策漏洞,制定切實有效的醫療衛生政策,強化補助政策體系建設,制定公共財政在醫療衛生事業上的合理投入比例和增長機制,給醫療衛生領域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衛生服務支出和醫療保障支出力度,強化政府對投入后的資金的運行和使用情況的監管[7]。醫療衛生機構要在深入分析衛生總費用現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消費水平、財政承受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爭取政府增加衛生投入,合理調節衛生費用的使用,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滿足各項業務需求,防止資金的閑置和浪費,體現公益性質,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提高。
總之,縣域衛生費用在不同層次和不同區域的分配,直接關系到縣域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醫療衛生機構功能的發揮。縣域衛生總費用的結構優化,既不能離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又需要內部的自身有效調控。發揮衛生總費用整體功效的最大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