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波
(廣元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川 廣元 628017)
在我國,農村飲用水的質量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生活用水的衛生和安全不僅關系到農村人口的健康,也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人居環境等多個方面[1],在推動農村建設和現代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水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必須當做環境治理和人居保障的重點工作。為了了解廣元地區農村飲用水的合格情況,分析其存在的質量問題,以便今后水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展和對農村安全飲水的監測,我中心自2016年以來對該地區農村飲用水進行了采樣檢驗,現將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在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采集飲用水樣本,樣本來源分為集中式供水和居民井水兩種共計360份,選取自來水管網末梢水采樣點30個和居民自家井水采樣點30個。分別于2016年12月、2017年6月、2017年12月、2018年6月對60個采樣點進行水樣取樣,共取得樣本240份;同期對自來水出廠水進行取樣,每次分點采集30份,共取得出廠水樣本120份。
采集后的水樣進行編號,根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2]中的標準對飲用水樣本進行評定,檢測工作在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首選觀察樣本的感官性狀,評定水樣色度、渾濁度,測定pH值、硬度,其次進行氯化物、硫酸鹽、鐵、鋁、錳等一般化學指標和砷、氰化物、氟化物等常見毒理學指標的測定,再對水樣中的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和菌落總數等微生物指標進行培養觀察。對樣本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對比,評價本地區農村飲用水質量情況,分析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的飲用水質量的差異。水樣監測結果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評價,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為合格,若有一項不符合標準則不合格。
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監測項目的合格率采用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當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出廠水共計監測120份,合格77份,合格率為64.17%;管網末梢水共計監測120份,合格58份,合格率為48.33%;居民井水共計監測120份,合格55份,合格率為45.83%。詳見表1。

表1 不同來源飲用水四個時間點的檢測合格率對比 [n(%)]
將三種來源的水樣合格率進行χ2檢驗,出廠水的合格率與管網末梢水對比均存在較大差異,χ2=6.1122,P=0.0134,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出廠水的合格率顯著高于管網末梢水。而進入居民家中的兩種飲用水(管網末梢水和井水)對比則不存在顯著差異,χ2=0.1505,P=0.6980,P>0.05不具有統計學差異。
在廣元地區6月為豐水期,12月為枯水期,2016—2018年監測期間內豐水期水樣合格率為47.22%,枯水期水樣合格率為58.33%,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水樣合格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枯水期水質量明顯優于豐水期。從各個時期的水樣合格率變化中可以看出,2018年6月的樣本合格率比2017年6月有所提高,2017年12月的樣本合格率比2016年12月有所提高,這說明我地區農村飲用水質量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明顯成效。詳見表2、表3。

表2 四個取樣時間的水樣監測樣本合格率

表3 不同水期的水樣監測合格率對比

表4 不同來源水樣的水質指標達標情況對比[n(%)]
對360份水樣進行了色度、渾濁度評定,并進行了總菌落數量、耐熱大腸菌、總大腸菌群、硬度、pH值、鐵、鋁、錳、氯化物、硫酸鹽、砷、氰化物、氟化物等指標的檢測,出廠水除色度、渾濁度、微生物指標外其余檢測合格率均為100%,管網末梢水在出廠水的基礎上,出現了10份鐵含量不達標,居民井水除以上指標外,鐵、鋁含量均有樣本超標情況,其余指標達標率均為100%。詳見表4。
農村飲用水的質量安全關系到農村建設和民生,復雜的地域性會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廣元地區的農村飲用水主要來自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即自來水和居民自家井水,從文中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水樣不合格的原因是微生物超標和感官性狀不達標。自來水出廠時的合格率(64.17%)尚可,但經過管網分散供給居民入戶使用的末梢水合格率(48.33%)明顯降低,其色度、渾濁度指標達標率明顯下降,出廠時鐵含量全部達標,但末梢水樣中有部分鐵含量超標,其菌落數量和大腸菌群數增加,達標率下降,出現此等現象,考慮到管網供水時自來水需經過輸水管,長期的運輸過程可能為菌群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而輸水管長期使用也容易使細菌滋生,管道容易生銹,使得水中鐵含量升高,而運輸到居民戶內時,色度和渾濁度也受影響。相比之下,末梢水合格率(48.33%)稍高于居民井水合格率(45.83%),井水中的鐵含量部分超標,色度、渾濁度和菌群數量達標率較低,井水是由地表水直接供給,化肥、農藥和糞便等的污染均可導致水質下降[3],且井水未經處理,金屬含量較高。由于地表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們推薦農村居民盡量使用自來水取代地表水。另外,對比兩年時間內的豐水期和枯水期水樣合格率,豐水期(47.22%)顯著低于枯水期(58.33%),這與季節和溫度有關,豐水期水源水水位上漲,帶來的污染物較多,且處于夏季,氣溫較高,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而枯水期處于冬季,水位下降,水源水主要來自于降水,水質量較為穩定,且溫度較低可抑制微生物繁殖。觀察水樣合格率趨勢,排除豐水期和枯水期對水質影響,水樣的合格率逐年呈上升趨勢,說明我地區飲用水管理工作取得成效,水質量有所提高。
通過對360份水樣監測數據的分析,作者認為我地區水質量管理工作存在兩點突出問題:(1)農村飲用水只覆蓋,沒有很好的落實管理和維護。出廠水的金屬含量、毒物成分監測合格,說明供水廠的水質處理設備完好,但出廠水微生物超標情況突出,說明供水廠消毒程度存在問題,可能并未進行切實有效的消毒工作[4]。(2)運輸管道疏于維護。末梢水質量與出廠水存在明顯差異,說明自來水運輸過程中存在二次污染現象,可能是管道在鋪設時留有弊端,或者管網本身質量不過關,在開啟管網后,流經的水渾濁度、色度和微生物含量明顯增加。
針對水樣中監測出的問題,作者認為今后的農村飲用水管理治理工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要加強對農村人居環境的管理,尤其是人畜糞便的規范管理,規范化肥、農藥的使用,以減少環境污染對地表水的影響;其次,加強對集中式供水的管理,目前,我地區鄉、鎮、村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基本覆蓋,應加強對維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學會正確使用水處理設備,增強水質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保護好水源水,做好消毒、過濾等處理措施[5];另外,要增加對輸水管道的維護,管網質量不過關的進行更換,管道定期除污除銹,避免在水運輸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最后,要加強對農民飲水安全及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使農村居民了解到井水與自來水的區別,認識飲用井水的弊端,推薦農戶使用自來水集中供水,提高居民衛生意識,同時,因我地區水質不達標多為微生物超標,要建議居民飲用開水,盡量不要飲用生水,提高飲水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