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 陜西 西安 710061)
麻醉恢復室,指的是麻醉手術后觀察、監測以及繼續治療,直至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的科室[1]。手術患者術后因肌松藥物、麻醉藥物殘余藥理作用,加上高齡、疑難手術、新開展手術增加,病人麻醉恢復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一旦監護、治療不當,可危及病人安全、康復。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麻醉恢復室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但關于應用何種護理干預,尚無統一意見。筆者主張實行個性化護理干預,因而開展了本次課題研究,現報道如下。
納入麻醉恢復室患者186例,納入時間是2016年6月—2018年6月,病歷資料完整,患者可獨立思考、交流、配合研究;按護理方案不同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患者共93例:男47例,女46例;年齡為9~72歲,平均年齡為(49.94±3.38)歲;研究組患者共93例:男46例,女47例;年齡為10~72歲,平均年齡為(50.04±3.18)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布等對比有同質性(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即在患者進入麻醉恢復室前備好呼吸機、多功能監護儀、除顫儀以及急救藥品,檢查氧氣瓶氧氣充足與否、急救包是否超出有效期等。患者進入麻醉恢復室后,則連接好相關監護儀,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則立即報告;
研究組:采取人性化護理干預,其護理項目如下:
(1)麻醉前,護理人員應為患者詳細介紹麻醉恢復室環境以及進入麻醉恢復室必要性、重要性,以展示圖片等方式,為患者細致講解全麻后蘇醒期可能出現并發癥,讓患者對麻醉后情況心中有數。同時,麻醉護士應注意察言觀色,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并制定相應心理疏導方案,及時消除其內心顧慮、焦慮等負性情緒,使其在麻醉前保持良好心態;
(2)轉入麻醉恢復室后,應及時了解患者不適感,在完成對癥處理后,展開親情護理,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輕柔細語,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減輕其蘇醒期間的不安、焦慮。
(3)轉出麻醉恢復室時,應嚴格執行轉出標準,而在轉送普通病房途中應全程陪同,向家屬交代蘇醒期間情況、術后護理注意事項等,同病房護士做好交接班工作。次日,應對患者進行回訪,了解其一般情況。
(1)記錄患者蘇醒時間,并統計各組蘇醒時間平均值;
(2)統計各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蘇醒延遲、躁動、低氧血癥、寒戰等;
建立數據庫,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展開數據分析,統計學差異表示為P<0.05: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行t檢驗,計數資料(例)行χ2檢驗。
研究組患者的平均蘇醒時間是(25.31±6.21)min,短于對照組的(42.92±9.15)min,其對比差有統計學意義(t=15.357,P=0.000)。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38%,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5.05%,其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表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比較(例)
麻醉恢復室作為一個觀察患者麻醉后生命體征變化的單位,因患者麻醉蘇醒期容易因藥物殘留作用、疼痛、手術創傷、失血等不適感而產生強烈不適感[2]。因此,麻醉護士不但應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還應在臨床護理中融入人性化觀念,提高護理質量[3]。人性化護理作為現代醫學上一項新興護理模式,已經在醫學界各個領域上推廣應用,取得良好效果,但在麻醉恢復室中如何應用?有可行性,有待進一步探討。
人性化護理是一項全新的,集整體性、獨特性、創新性于一身的護理理念,本質觀念是“以病人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人格、權利,最大限度為其營造良好就醫環境,使其能夠舒心就醫,提高其配合度,并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獲得最佳治療效果[4~5]。筆者在本研究中實行人性化護理干預,主要按麻醉進行時間段分成麻醉前、轉入麻醉恢復室后、轉出麻醉恢復室時的護理干預,護理內容涵蓋了精神、生理、心理各方面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的實驗結果:研究組患者平均蘇醒時間較短,而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見人性化護理干預的應用可有效縮短麻醉恢復室患者蘇醒時間,并減少并發癥,驗證了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麻醉恢復室護理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