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英 潘超君(通訊作者) 多威 吳美玲
(浙江省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7)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是一種介于正常老化與癡呆之間的臨床狀況,對老年癡呆的發病有較強的預示作用;社區老年MCI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抑郁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老年人群[1,2]。抑郁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又會加速認知功能退化,使患者更易進展為老年期癡呆。因此,設計有效的干預來預防老年MCI患者癡呆發生非常重要。我國目前的現狀為MCI針對性的非藥物干預鮮有報道;基于以上理論基礎,本研究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將群體教育、個性化指導、綜合認知干預、運動鍛煉、心理社會支持等多舉措的社區系統干預方案,并評價其對老年MCI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老年MCI患者的護理提供借鑒。
采用系統整群抽樣完成現況調查的基礎上,從金華市開發區和婺城區各抽取2個居委會,并隨機分為試驗組(2個居委會)和對照組(2個居委會)。采用計算機隨機取數法從篩查確定的老年MCI患者中抽45名研究對象,共90名。入選標準:年齡≥60歲,MCI疾病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者;合并有嚴重臟器病變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在本研究結束后,組織對照組成員參與相關的社會干預活動,并贈送輕度認知障礙健康教育手冊。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群體教育、個性化指導、綜合認知干預、運動鍛煉、心理社會支持等多舉措的社區系統干預方案,具體如下:結合既往研究發現的MCI可能的危險因素及本研究納入對象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即群體教育、個性化指導、綜合認知干預、運動鍛煉、心理社會支持等多舉措的社區系統干預方案,群體教育形式多樣,有向群眾發放小冊子及健康講座等;此過程要求患者及家屬最好都能參與其中,做到患者自查,家屬監督的目的;干預方案要在評估-指導-評價-修正的過程中不斷修訂。進組前8周,每周進行一次群體教育;第9周由醫師和護士各一名進行家訪,了解患者具體情況,修訂干預方案;第10周繼續干預;第11周由社區護士進行干預方案的評價并進行指導;第12~24周,每2周1次電話訪視,并解答研究對象的問題。干預內容包括疾病知識宣教、飲食指導、認知功能訓練、運動鍛煉、心理社會支持。①疾病知識宣教:包括疾病定義、臨床表現、危險因素及疾病預防知識;②認知功能訓練:思維訓練結合記憶力訓練:指導看報紙或看電視新聞半小時,并向家屬復述主要內容,每天1次;思維訓練結合購物每天進行簡易計算5~10分鐘,也可根據興趣選擇打牌、下棋等思維訓練活動;③運動鍛煉:指導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每次30min以上,每周3~5次,同時配合手指操鍛煉,每次10min,每天1次;④飲食指導:鼓勵多食對認知功能有益的食物,包括豆類制品、牛奶、核桃等;增加富含葉酸、VB12及VE的食物,提倡多飲綠茶;⑤心理社會支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庭、社會活動,鼓勵參加群體社交活動(打麻將等)每周2~3次。
于干預前、干預后1、3、6個月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評價,量表總分為0~15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同時,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AD)進行生活質量評價,總分為13~65分,得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過程中,共有7名研究對象流失,流失率為7.78%,實際納入研究對照組44人,試驗組39人,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的比較
干預前及干預后1個月兩組GDS-15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各時間點兩組GDS-15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且干預后3個月及6個月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研究對象GDS-15得分的比較(±s)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研究對象GDS-15得分的比較(±s)
注:a表示P<0.05。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F值組間F值時間F值交互試驗組5.82±2.965.44±2.745.21±2.804.38±2.68 4.393a4.248a17.462a對照組6.23±2.975.95±2.506.59±2.206.68±2.20 F值0.3880.8146.445a18.381a
干預前兩組QOL-AD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各時間點兩組QOL-AD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且干預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試驗組QOL-AD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研究對象QOL-AD得分的比較(±s)

表3 干預前后兩組研究對象QOL-AD得分的比較(±s)
注:a表示P<0.05。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F值組間F值時間F值交互試驗組40.00±8.6642.59±7.4845.46±7.2146.95±7.37 13.948a19.580a45.794a對照組38.00±8.6638.02±6.5538.66±6.8637.68±6.42 F值1.1028.797a19.365a37.515a
社區MCI系統干預方案為老年MCI患者提供個性化多方位的心理支持,老年MCI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高。同時提倡患者多進行戶外運動(廣場舞,戶外有氧運動等),和參與社交活動(打麻將等),幫助其獲得更多的人際交流機會,有利于患者進行情感釋放,排解不良情緒,回歸良好心態。同時研究也表明,運動本身可以使人愉悅,有利于積極情緒的調動。運動的意義不僅在于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提高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增強體質、改善情緒、延緩認知功能減退[4,5]。本研究采用護士電話及上門隨訪的方式,為老年MCI患者提供了一條更加豐富、極富專業性的有效溝通途徑,對患者心理進行積極評價跟蹤,以期為其更好的提供適合患者本人的支持和安慰,以幫助他們獲得內心的平和,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李穎堃等[6]研究發現通過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指導老年人進行放松訓練,幫助老年人改善睡眠狀況,也能有效降低抑郁水平。
李琳[7]等研究發現,心理情感支持和參加社會活動可有效改善MCI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及認知功能。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老年MCI患者中有48%的人群其生活質量較好[8],但我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長期的處于這種MCI病理狀態將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患者長期發展。本研究采取的針對性的社區系統干預可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有效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系統干預的第一個月,效果就已經有所表現,從干預開始到干預第6個月,這種效果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說明社區MCI系統干預對改善社區老年MCI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的,且具有持久性。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身心健康也得到廣泛關注,社區衛生實踐有待建立對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有效的防治策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對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和早期癥狀的識別能力,以促使他們及早就診,盡快獲得醫療幫助,識別早期癥狀是促使老年人就診的前提條件。有研究顯示,社區老年人通過媒體宣傳和社區講座,對癡呆有一定知曉,但存在一些誤區[9]。社區老年MCI患病率較高[10],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應重點關注老年MCI疾病的高危人群,盡早排查,并進行及早進行有效的社區系統干預,改善老年人認知功能,減少癡呆發病率,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