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寅舟
本文通過對譚盾《地圖》中“舌歌”樂章的具體分析和研究,旨在論證此作品中的湘西民間音樂素材是如何進行現代音樂作品創作的。本文簡單地介紹了“舌歌”的音樂素材,分析了“舌歌”素材的創作手法。
譚盾的《地圖》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為譚盾從小接觸了大量湘西民間音樂,對湘西民間音樂有著親身體驗和了解。譚盾到美國深造,學習歐洲的作曲技法,但他始終堅持要創作出有自己特色的音樂作品,應該把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作為基礎,然后進行中西融合,從而創作出有內涵、有意義的音樂作品。創作成熟時期,譚盾盡管有意識地摒棄西方作曲技法,但在實際創作中不可能離開西方藝術傳統的滋養,吸收與突破共存于他的每一部成熟作品中,《地圖》也不例外。這里將具體分析和研究《地圖》中的“舌歌”樂章。
一、“舌歌”音樂素材簡介
“舌歌”即侗族大歌,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嘎老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又含有古老之意,它是侗族詩歌里的精粹。從文學方面來看,傳統大歌多系一些長篇的抒發男女愛慕之情的抒情歌或展示故事情節的敘事歌、勸人為善的說理歌,內容極其豐富。它揭示了古代侗族社會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人民思想感情的特征、贊善貶惡的道德品質、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同時,“舌歌”保留了侗族古代詩歌體裁形式的特征和極其精煉、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從音樂方面看,它在音樂上形成了多種結構形式與表現手法。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之聲。“舌歌”主題中的主要動機分兩部分,其譜例如圖1、圖2所示。
二、“舌歌”素材的創作手法分析
這個樂章除了在結尾處第65小節之后使用了六小節的小提琴作為到下一個樂章的連接,在65小節之前小提琴聲部一直都是休止。之所以不使用高音區音色樂器是因為在這一樂章中,侗族“舌歌”一直處在高音區,如果再有小提琴的聲音出現,就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第五樂章“飛歌”元素也是處在高音區的音色,卻使用了小提琴,這是因為它的主要聲部有兩個,一個是侗族飛歌主題,另一個是大提琴聲部。高音區、低音區音色有了互補,弦樂組樂器的音層就就表現得非常明顯,這樣一來小提琴聲部的高音區音色就顯得不再那么重要。第八樂章也是大提琴與人聲元素的支聲復調,但是從第15小節主題呈示處一直到結尾處的第63小節,大提琴一直做撥奏,這樣的音色與高音區的人聲聲部合在一起并不會顯得非常飽滿,所以在主要部分將小提琴聲部抽取出來,讓剩余的弦樂組樂器作低音音層的補充作用。
“舌歌”的引子部分主調是F大調,但是主題呈示部分轉到了升F大調。這是“舌歌”主題的即興性所造成的。在主題中,調性出現了忽然轉換,而作曲家巧妙地將調性往上移高了一個小二度,這樣一來從聽覺上便幾乎感覺不出調性的變化。其中引子部分主要呈現調性的幾個和弦都是和“舌歌”中打花舌的和弦一起奏出的。打花舌的和弦一共出現過五次,前后分別出現了兩次F大調的原位主三和弦、六級原位小三和弦,這四個和弦中間出現了一個非三度疊置和弦:C、D、F。它既可作為省略了三音的F大調的一級主功能和弦,將D當作外音;也可作為省略了三音的F大調的六級下屬功能七和弦;還可作為F大調省略了升高三級音的二級的附屬功能和弦,將省略的音由其他聲部補上,二級的副屬功能和弦即重屬,也算作屬功能組的和弦,如譜例3所示。因此,材料中的這一個非三度疊置和弦可以有很多處理方法。
作曲家在這里用了#F大調的省略了三音的六級和弦#D、(#F)、#A,但是他用了它們的等音,用的是bE、(bG)、bB。用等音表示是為了和轉調之前F調統一記譜為降號方向的調。然后,這個和弦一直從第8小節持續到了第32小節,之后從第33小節以和第8小節一樣的節奏與音高再一次持續到62小節,第63小節一直到本樂章倒數第二小節的前兩拍,依然重復著這個雙音的保持音。也就是說,這個和弦自從本樂章開頭引子處第一次用過之后就幾乎一直持續到本樂章結束,只是結束和弦用的是一個連接到下一樂章的高疊和弦,是由三個四度組成的和弦。這種保持音式的和聲手法是為了表現一種穩定性。但整個樂章都作為穩定的部分出現,那么在接下來一樂章中一定會是有一個強烈的不穩定段落以造成欲揚先抑
的對比。
三、結語
“舌歌”主題的運用方法和第五樂章“飛歌”音調的運用方法非常相似,都是以湘西民間音樂素材為主旋律貫穿全曲。本樂章與第五樂章之間在配器手法上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效果。兩個樂章之間樂器在高低音區的使用上所作出的調整,為單聲部與雙聲部不同的襯托意義做了非常準確的詮釋。第五樂章“飛歌”音調是與大提琴互為雙聲部呈現主題的,第八樂章“舌歌”主題是單個聲部以和聲的形式呈現主題的。所以,作曲家在配器法上將第八樂章的小提琴聲部除去反而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的高音音域,而第五樂章沒有刪減弦樂聲部是為了加厚雙聲部的音層,也是為了突出“飛歌”音調主題。本章的持續音和弦轉調手法使轉調段落過渡得非常自然,它所起到的穩定性作用為下一樂章所能產生的巨大張力做了很好
的鋪墊。
(黃山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