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飛
高校聲樂教育需要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素養,豐富其音樂知識儲備,與此同時學生的審美培養也是重要的內容。學生音樂技能的提升在于練習、技巧的應用以及審美的選擇,在同等的技能標準下,審美能力的高下能夠使得學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區分度。此外,美感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學習、欣賞、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認識,進行模仿,聲樂表演中,美主要表現在作品中,并且這種美感的理解與表現也會體現在形體動作等外在因素內。基于此,本文從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開始討論,研究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開展聲樂教育時,教師需要在學生的基礎聲樂技能以及技巧上進行指引,與此同時,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作品欣賞,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中所包含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學生學習的重點,即在于技能與技巧。在進行大量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學生還需要對其中包含的審美因素進行分析與學習,理解在不同作品中采用各種聲音表現方式的原因,進而展開模仿提升。原因的探析與模仿中,審美因素都將對學生的聲樂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
一、審美教育進行的必要性
(一)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在藝術類課程的學習中,鑒賞與學習能力是影響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審美教育的進行,能夠使得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層次的理解。事實上,藝術作品的欣賞具有一定的標準,但是不具有絕對的標準。可以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文學批評領域的重要理論,在音樂批評中同樣可以運用。因此,音樂的欣賞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需要對于群體性的見解產生認知,同時也需要產生個人欣賞的內容與觀點。這一能力的出現,標志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音樂欣賞,自我藝術欣賞能力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學生理解聲音的處理技巧
在聲樂的藝術形式中,音樂的處理技巧需要與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理解性內容相關,往往聲音技巧的應用是為了在作品中表達某一種具有特殊美感的內容,或者是一種情感中的美。因此,學生的初步技巧學習就需要對于其中所包含的美的內容與因素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聲樂技巧的欣賞與模仿。音樂是特殊的一種表達形式,學生的表達能力想要得到提升,必要從理解這一基礎的內容上進行下手。聲樂藝術的呈現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形式,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是基礎性的學習內容。
(三)幫助教師提升音樂素養和職業素養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兩種素養進行持續的培養與提升,即音樂素養和職業素養。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教師能夠進一步提升自我欣賞能力和職業表達能力。例如,在筆者進行審美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課前和課中聆聽大量音樂作品,對其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以及表達方式進行分析,這一過程使筆者對音樂的作品產生了更多層次的理解,能夠在音樂表演的層次上觀察分析音樂作品中美的因素,甚至能夠分析創作者的表達意圖。為了將這些內容向學生進行表達,筆者在自我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上也做出了努力,學習了更多精確表達的語言,精確地傳達自己的審美理解,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接受程度,與學生及時交流。
二、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學校對于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因素重視不足
審美教育在教學中缺少獨立的呈現形式,學校雖然也在一些課程中對于審美教育做出了要求,然而在整體層面重視程度有所不足,學生的審美教育是在不同的課程學習中零星接受的,難以構成一個系統性的審美認知體系。
(二)教師的教學缺少創新教學研究與體驗的引導
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足,許多教師更為重視技巧等教育的部分,對于審美教育和教學具體推行方式缺乏研究,因此,具體的審美內容教育的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中通常僅僅應用說教的形式簡單帶過。教學的形式與過程,缺乏研究,同時未能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欣賞,產生美感體驗,實現審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三)學生缺少自我進行審美教育的意識
學校和教師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有所不足,這一情況會逐漸傳遞到學生身上,在學生學習音樂理論和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難以將這些內容與自我的審美理解結合,對自己進行審美教育的強化訓練,提升藝術素養和藝術素質。
三、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的優化策略
(一)學校需重視審美教育的內容,展開系統的聯動培養
學校需要從總體上重視聲樂教育,在各個聲樂專業學生學習的科目中實現審美教育的聯動性培養,在欣賞課程與音樂史課程的學習中,要強調審美教育,單獨作為一個專題內容進行教學。與此同時,考慮到審美教育的長期性,學校還需要規劃專題性的引導,貫穿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另外,可以通過興趣課程的形式,深化審美教育,使得對于審美學習有興趣和有志的學生,能夠接受更為深刻的引導。總之,在結束專業的學習與訓練后,學生需要達到能夠具有系統審美認知能力的程度。
(二)促進教師的教學研究,提升教學的豐富性
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來研究審美教育,在課程教學中既需要說明課程內容中的審美因素,也需要重視審美因素在學生學習中的應用,使得學生能夠在理論上認知審美因素,進一步體驗作品所包含的審美因素,進而形成自己的審美感受,與理論和體驗相對應。
教學期間,教師可以應用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為了促進學生體驗感的多樣化,教師可以采取課堂探討的形式進行授課,促使學生自由表達,同時關注學生意見中的亮點,進行提取與分析,使學生感受到意見受到重視。
以合唱歌曲《黃河船夫曲》為例,作者以勞動號子為基本元素,用最淳樸的語言、高亢的聲調、富有激情的演唱,展現出勞動人民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唱出了陜北人民對于母親河的熱愛。這樣學生便能對歌曲產生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進一步深化主題。另外,要從旋律上把握情感美。節奏、速度、曲式、調式調性等都是旋律的主要構成要素,這些要素為聲樂作品插上了夢想的翅膀,使得情感表達更為生動、形象。
(三)引導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自我審美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引領,即使擁有再好的教學資源,審美教育也難以開展,學生對美育教育的認識不足,學習興趣逐步下降。如果沒有最基本的興趣,聲樂教學便失去了本該有的獨特魅力,審美教育自然也無從談起。因此,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我的偏好進行音樂的欣賞、模仿與分析,逐漸強化對于音樂內容的認知。
審美教育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前文已經提到了聲樂教育中的審美因素不僅僅表現在具體的音樂元素中,表演中其他元素的構成也是審美的具體體現。因此,學生需要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進行自我審美教育的培養,通過良好的肢體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肢體的儀態、服裝、面部表情等綜合方面進行審美的表達。因此,自我審美能力的培養涉及的方面更為廣闊,學生可以隨著自我知識、閱歷的提升,逐漸促進自我的教育與實踐,進而將其應用于專業的聲樂作品表達中。
四、結語
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審美教育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在原有的基礎教學中大膽嘗試、勇于創新,探索更加新穎、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音樂的真諦,收獲音樂的審美價值,全面提升音樂素養,增強審美意識,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做出良好的鋪墊。
(四川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