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玲
摘要: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形勢日益嚴竣,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城鄉綠化美化工程建設,為綠化苗木產業提供了巨大商機。本文闡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綠化苗木產業現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關鍵詞:綠化苗木;產業現狀;問題,可持續發展;塞罕壩機械林場
近年來,綠色、生態理念得到全社會廣泛重視,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空前加大,全國各地都在進一步加強城鄉綠化美化工程建設,綠化苗木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在塞罕壩林場迅速興起。為此,我們對塞罕壩林場綠化苗木產業進行調研,細致分析塞罕壩綠化苗木產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塞罕壩苗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塞罕壩綠化苗木產業發展現狀
1.1 苗木資源雄厚,為可持續發展莫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1.1 苗木資源豐富。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總經營面積9.33萬hm2,有林地面積7.4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80%,總場下設6個林場,有8個苗圃,已建成以“云杉、樟子松、油松”為主的苗木基地0.67萬hm2,再加上可作為綠化苗木的白樺、柞樹、榆樹和柳樹等闊葉樹種,總苗木儲量可達3385萬株(不包括落葉松大苗),經過調查分析,具備采挖銷售條件的苗木達到750萬株。
1.1.2 苗木供給潛力大。以塞罕壩主要苗木品種云杉、樟子松為例,按15年(可達4m高)為一個苗木經營周期計算,則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各種綠化大苗50萬株。而近年來,塞罕壩每年批復采挖綠化苗木約22.5萬株,實際采挖約12.3萬株,僅占設計批復的55%,即實際采挖數量遠遠低于現有資源供給能力,繼續采挖營銷潛力巨大。
1.2 后備資源培育力度大,確保資源永續利用
近年來,林場把強化綠化苗木后備資源培育作為調整林業產業發展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并上升到林場發展的戰略高度。目前,塞罕壩綠化苗木培育的方式主要有“建設綠化大苗基地、林冠下造林、苗圃培育綠化苗木、挖后補植”4種途徑,并基本形成了“苗木基地化、數量規模化、規格梯次化、品種多樣化、品質精良化”的發展格局。
1.2.1 綠化苗木基地建設。目前建成以“云杉、樟子松、油松”大規格苗木為主的基地0.67萬hm2,并且每年新增苗木基地建設面積不少于333.33hm2,15年內將新增綠化苗木1873萬株,是一個經營周期累計采挖總數的2.5倍,完全能夠保證后備資源的及時接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2.2 林冠下造林培育綠化苗木。為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塞罕壩積極探索并實施了林冠下造林培育綠化苗木的新模式,在改變林分結構同時進行綠化大苗培育。在保留低密度的落葉松(25株/667m2)林下和大強度撫育的低質低效天然次生林(15株/667m2)林下,引種云杉和樟子松等苗木,現已建設完成120余hm2。
1.2.3 苗圃培育。塞罕壩現有苗圃8個,共計育苗面積54hm2,主要培育云杉、樟子松、油松、落葉松、白樺等苗木,培育方式以大田育苗和容器苗為主,每年可為社會提供各類優質造林綠化小苗450余萬株。
1.2.4 挖后補植。塞罕壩堅持“挖植并重,永續利用”的原則,采取采挖1株苗木,當年或翌年在原有地方通過平整穴面補植2株優質苗木的做法來保證苗木越挖越多的資源狀況。
1.3 技術優勢明顯,為苗木的后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塞罕壩林場依托豐富的苗木資源和林業工程技術實力,2005年成立了“河北塞罕壩綠苑工程有限公司”,以林場為單位分設6個分公司,具有建設部頒發的園林綠化三級資質,公司內擁有正高級林業工程師2人,林業高級工程師16人,林業工程師34人。公司自組建以來先后承擔了國家財政部小區綠化、內蒙古多倫縣城區綠化和張北縣城區綠化等工程10余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 塞罕壩綠化苗木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問題
2.1 交通閉塞,供求信息掌握不能及時
塞罕壩綠化苗木生產基地偏遠,由于自籌資金不足,道路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成為苗木銷售和外運的制約瓶頸。信息閉塞,苗木市場開拓力度不夠,嚴重影響著苗木產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苗無市的局面。
2.2 樹種單一,資源開發利用不全面
油松、樟子松、云杉等常綠樹種是塞罕壩林場綠化苗木的優勢樹種,但塞罕壩林場落葉松資源十分豐富,全場共有落葉松3761萬株,其中平均每年需要撫育修枝的中幼林就達271萬株,這些按20%苗木利用率計算,尚有約54萬株苗木可以利用,但塞罕壩將落葉松作為大苗銷售還不成規模,基本上是作為木材銷售。另外,五角楓、白樺、山楊等闊葉樹種培育力度不夠,也是制約苗木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2.3 缺少品牌支撐
在市場上,產品品牌就是競爭力,就是贏得市場、占領市場的保證,因此,打造一個知名品牌,是塞罕壩林場綠化苗木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3 對塞罕壩綠化苗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1 科學規劃,完善綠化苗木管理機制
把發展苗木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推動綠化苗木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要進一步規范綠化苗木培育、采挖、銷售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3.2 繼續加大苗木后備資源培育力度
在科學規劃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繼續加大綠化苗木后備資源的培育力度,積極創建品種多樣化、數量規模化、規格梯次化、品質優良化的綠化苗木基地,并采取有效措施,強化苗木銷售管理,實現“小苗木”向“大市場”的跨越,打造綠化苗木越賣越多、越賣越好的可持續發展格局,為林場資源培育和經濟發展增加不竭動力。
3.3 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林苗一體化建設進程
加大造林樹種的調節力度,多造云杉、油松以及見效快的彩葉樹種,適當調整造林密度,采用以挖代伐的形式進行經營撫育,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揮苗木產業低消耗高產出的優勢,推動綠化苗木銷售市場發展,增創效益,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逐步實現以副養林的目標,逐漸形成以綠化苗木銷售、森林生態旅游為主,木材銷售為輔的良性循環的產業格局。
3.4 加大集約化經營力度,縮短苗木培育周期
一是通過采取幼撫、松土、除草、澆水、施肥等撫育措施加大集約化經營力度,盡快培育出大量優質苗木;二是銷售管理中減少中等規格1.5~3m苗木銷售比例,重點培養工程用苗,提高經濟效益。
3.5 加大綠化苗木營銷力度
一是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并積極參加各類苗木展銷會,及時掌握苗木前沿信息。二是成立綠化苗木專業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經營,深入推進苗木產業梯次化、基地化、規模化發展,打造綠化苗木地方品牌,提高塞罕壩綠化苗木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三是突出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及區位優勢,面向張承地區、內蒙周邊及山西等地推銷適生性很強的落葉松,開拓新型市場,挖掘市場潛力。
3.6 進行落葉松大苗推廣試驗
塞罕壩要在充分利用落葉松苗木資源,對其適生地進行綠化大苗營銷外,還要對緊鄰適生地域內進行移栽試驗,做好經驗總結,努力擴大落葉松適應范圍,增強其綠化大苗的經濟價值。
3.7 改變單純的出售綠化苗木的方式
塞罕壩要走出去,開拓林場承攬園林綠化、工程造林、荒山造林等工程,搞好售后技術服務工作,打造精品工程,樹立品牌,創造品牌效益。
3.8 改善交通狀況,提高林區通達能力
呼吁將塞罕壩林場道路建設納人省市縣各級規劃中,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道路建設的投資力度,改善交通狀況,提高道路的通達能力,為綠化苗木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硬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