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青 陳威 徐立偉
摘要:本文通過對翻轉課堂中同伴支架的分布進行研究,探討了同伴支架和最近發展區間的關聯。
關鍵詞:同伴支架;翻轉課堂
1.研究背景
自從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以來,廣大教學研究者在教學實踐領域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支架”這一概念的提出將學生獨立活動時的水平和在更有能力的他人支持下的活動的水平之間的差距聯系了起來。[1]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即ZPD,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當前能力和在他人指導幫助下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這個發展區存在于學生己知與未知、能夠勝任和不能勝任之間,是學生需要“支架”幫助才能夠完成任務的區域。[2]
Stone(1990)認為,學習者并非被動參與師生互動,而是借助支架促成師生積極參與。二者互助合作積極交流,學生不僅能向老師學習,也能從能力更強的同伴處學習。隨著課堂互動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研究證實由同伴提供的支架對學習者的二語發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被Donato(1994)稱之為“集體支架”或“同伴支架”。[3]
“以學生為中心”模式之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數量遠多于傳統教學中出現的數量,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堂中生成的同伴支架數量多、種類復雜,由此產生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2.研究數據及分析
在翻轉課堂的實踐過程中,筆者對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2017級的學生在《基礎英語2》課程中的同伴支架為期32周的跟蹤錄音并轉換為文本,識別并分析文本中的“同伴支架”;本次研究挑選了《基礎英語2》第6單元的教學過程所產生的數據,結合該單元學生學業展示評估結果和支架分布,嘗試發現學生最近發展區與同伴支架之間的關聯。(見表1)
表1顯示了三個班同伴支架的數量及分布。“保持參與”占比均較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尋求幫助,需要同伴提供幫助聚焦任務和保證合作關系的持續?!疤峁┫敕ā敝Ъ芎汀熬趩士刂啤敝g有著一定的關聯,學生提出想法容易被同伴質疑和推翻,進而產生沮喪情緒,此時如果處理得當,例如提供必要的“維護進度”、“保持參與”支架,則團隊整體的認知可以繼續得以發展,反之則會導致合作破裂或中止。
表1中,三個班級在同等教學條件下,C班所產生同伴支架總量最少,種類最少,“保持參與”占比過半,沒有“沮喪控制”,學生整體參與情況較差。A、B班同伴支架數量相對較多,種類更為豐富。
3.研究結論
綜上,學生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同伴支架數量越多、種類越豐富,跨越最近發展區的幾率就越高,實現認知提升的機會就越大。但僅依靠學生和團隊的自我管理容易使合作破裂導致最近發展區無法被跨越,教師適時的參與和及時的干預十分必要。
翻轉課堂賦予了學生更多的權利和責任,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預期、情感體驗,及時提供權威幫助,引導學生參與任務。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說教師可以放手不管。相反,教師要更加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個性化、靈活地提供“教師支架”,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
參考文獻:
[1]鄧靜,趙冬生,再探學習支架[J]教學新論,2008.9
[2]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
[3]徐錦芬,葉晟杉,二語/外語課堂中的同伴互動探析,[J]當代外語研究,2014
[4]李赟,林祝亮,高等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效果分析與思考,[J]課程與教學,2016
[5]孟慶男,論教師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方略,[J]教育探索,2006
[6]王海珊,教育學的有效互動——簡析支架式教學,[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7]曾茂林,王體華,確定最近發展區的方法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15年一般教改項目“基礎英語課程師生身份功能的教學生態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