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玲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語文高考題型之一,分值一般情況不少于三分,是歷年來高考語言文字運用中表達應用部分的必考內容病句一般是因為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這些情況。現在的學生在病句的辨析方面是有欠缺的,學生應該先學習什么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什么又是介詞副詞和代詞之后,才能進一步學習句子的成分劃分,因為如果分不清詞性,就沒法分清句子主干,就分不清那些成分搭配不當和成分殘缺的病句。往往是教師講的滔滔不絕,學生們聽得是云山霧罩,原因就是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結構方面這些基本知識學習的欠缺造成的。我們要對癥下藥,采用切實可行的訓練,讓學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有所提高。
一、學生辨析病句能力較差的根源
由于現在中考沒有把語法知識作為考試內容,所以中考語法知識的考查只是隱性地進行,比如通過仿寫句子或是修改病句的形式考查。初中語文教師對于語法知識的講解也只是蜻蜓點水,不會深入研究,更不會進行語法的專項訓練,用到時就講一點,這種毫無系統的學習,也就造成了學生對語法知識掌握的混亂。
由于語法基礎知識的薄弱,學生得分的不多,就造成了學生對這類題的畏難心理,一遇到病句修改的題就慌亂了,甚至是放棄了這類題,蒙個答案就算了。學生對于辨析病句苦于方法不足,課堂學習主動性不強,不能靜下心來去分析問題。還有就是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辨析并修改病句這部分知識面很寬,每次涉及的點滴知識要及時積累,但很多時候學生們只是在教師講解的時候在卷子上記記,等過后卷子找不到了,知識點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二、常見病句類型及解析
對于辨析常見病句應該系統講解,集中訓練,不能說卷子上出現一個了就將一個,平時不出現也就不涉及此類題型。
(一)語序不當。主要指的是句子中間詞語的順序不合理,或是句子的順序不符合邏輯、語法和習慣。例如,一些黨員干部對待群眾冷冷清清、麻木不仁、漠不關心。麻木不仁一詞是揭示靈魂的,語義最重,所以應該放到漠不關心后邊,依據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
(二)搭配不當。句子是由詞和短語組成的,詞和詞之間的搭配是有它的規范性和約定性的,如果違背了就會造成搭配不當的錯誤。例如,打車軟件為乘客和司機搭建起溝通平臺,方便了市民打車,但出租車無論是否使用打車軟件,均應遵守運營規則,這才能維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這里“維護與要求”搭配不當。
(三)成分殘缺或贅余。成分殘缺就是表現在主語、謂語、賓語和修飾成分的殘缺。句子成分贅余指的是句子當中出現了表達相同意思,起相同作用的成分或是不必要的成分。例如,過于重視教育功能,文學作品會出現理性捆綁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無藝術性,變成干巴巴的說教。這個就是成分殘缺,出現后邊沒有賓語。又例如,在學校開設的各種選修課中,同學們尤其更喜歡“生活中的法律”“電腦音樂制作”等體驗性強、新鮮有趣的課程。這就是成分贅余,“尤其、更”贅余。
(四)結構混亂。在語言表述中,兩種以上的結構糾纏不清的,就叫做句子結構混亂。例如,當冰雪皚皚之際,唯獨梅花昂然綻放于枝頭,對生命充滿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為之一振?!敖倘司褚徽?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主動句式和被動句式雜糅的結構混亂。
(五)表意不明。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明確。不能表達確定的意思,就會出現表意不明的錯誤。例如,有人主張接受,有人反對,我同意這種主張。句子中“這種主張”到底指的是哪種主張并不明確,可以把后一個分句改為“我同意前一種主張”或是“我同意后一種主張”。
(六)不合邏輯。主要是指不合事理的句子。廣東惠州市公安局局長吳華立上任僅九個月,利用正當和不正當手段收取巨額賄賂,七十二次出入澳門,僅賭博就輸掉一千萬元以上人民幣,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笆杖≠V賂”不能用“正當”這個詞,不合邏輯。
三、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提高的方法。
教師要系統復習語法知識,這是學好辨析病句這一部分的基礎和關鍵。只有對基本語法掌握了才能懂得句子成分,教師在進行講解時,應要求學生有專門的筆記本對相關知識做系統的整理,邊做邊總結分析,慢慢的就有了經驗。再有要認真審題,看清題干的要求是讓選正確的還是選錯誤的,有時題干要求選不正確的,“不”和“正確”相差不了幾毫米,但馬虎的學生就是看不見。把題支題干細心地讀完,抓住關鍵,再細心篩選。另外,語文選擇題有一個選最突出的一個的原則,選正確的,就選最正確的,選錯的,就選錯的最厲害的,學生若記住了這個做題原理,就不會在兩個難以取舍的選項面前犯難了。
總之,辨析并修改病句學生認為是簡單但是不容易做對的題,語文教師要進行細心的系統的講解和練習,語法知識變得扎實了,識別病句的能力也就會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