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丹
【摘要】金融消費已經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領域,金融消費者保護不僅關系到消費者個體的資金安全和合法利益,也與一國的或地區的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直接相關,是影響金融市場問題的重要因素,是當下和未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重點導向。構建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符合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大趨勢,同時也是保持我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為“一帶一路”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金融消費 金融市場 金融監管體制
一、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建設的現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逐步認識到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建設的必要性,特別是英美等發達國家通過立法及改革現有的監管體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不斷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2012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均成立了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但從法律法規上來看,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開展尚無明確的法律依據。
2013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征權益保護法》,首次把金融消費納入調整范圍。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推動及時修訂與金融消費征保護相關的行政法規,積極推進金融消費征權益保護的相關立法的基礎性工作,研究探索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特別立法。
2016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行為,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已有的涉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部門規章,從立法理念、立法內容到法律適用甚至整個立法體系的涉及,都存在不足,在某些方面存在較大的制度與機制上的缺失,均有待進一步修訂、健全以及先關制度的設計和完善。
(1)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滯后,取法專項立法我國目前只有金融業三大行業各自發布的先關規范性文件,缺少一部專門、全面的法律規范,人民銀行發布《辦法》等規范性文件雖然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為主,但其效力卻低于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力也不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該法律保護所有類型的消費者的立法目的,其規定具有普遍性,針對金融消費者等特殊的消費群體考慮仍不周全,難以全面滿足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需求。
金融產品和服務具有不同與實物商品和服務的特殊性,隨著金融業綜合經營的快速推進以及交叉性金融產品和業務的日益增多,僅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難以全面有效的保護金融消費者。
(2)多元金融立法造成金融規則的不統一。目前“部門規章為主,法律規則為輔”是我國金融立法法律體系基本格局。多元化的金融立法不便于金融發的整合、完善及執法,這種政出多門的現象極易造成我國金融規則的沖突和重復。
(3)金融行業具體領域法律規范欠缺。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于繁榮,新型金融業務的市場盛行,對現有的金融業法律法規形成挑戰,金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已經成為事實。
三、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建設的建議
(1)金融消費者保護專項立法。主要包括一是對“金融消費者”這一概念予以明確解釋。二是金融消費者保護應該遵循彈性原則和具體規則。三是金融消費者在金融交易中所享有的權利以及應注意的事項。四是金融機構對消費者和金融監管機構應盡的法定義務。五是金融監管監督和檢查的權利。六是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消費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從而為金融消費者權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機制,解決現實生活中金融消費者狀告無門等問題。
(2)協調金融行業各領域法律法規沖突。
(3)完善金融行業具體領域的法律法規。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現有的力法多事從宏觀角度制定的原則性規定。我孤傲目前在金融消費者信息和隱私包保護、征信等方面還需要制定更加明確的法律法規,從而實現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全方位多角度保護。此外,互聯網金融交易已成為當代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于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也是值得重視的問,應在個人信息使用等方面,申明使用范圍和目的,加大對違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杜絕個人信息被濫用。
(4)完善監管體系,加大監管力度。一是監管模式逐漸由機構性監管向功能性監管過度。二是設立獨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機構。
(5)維護并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相關權益。一是在金融交易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金融消費者在接受金融商品和服務前充分了解其特點及風險,無形中對金融服務機構形成約束。金融服務機構的信息披露應擔當符合準確、公正、清晰和沒有虛假陳述標準。二是法律層面保障金融消費者受交易的權利。對于金融消費者受教育權應該具體的明確化,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對負責的組織和個人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從法律層面明確金融消費者權益專項法律服務項目。對特定的地區(農村),特定的人群(文化程度不高的群體、老年人等),這里專門的類似法律援助的教育項目。三是多渠道保障金融消費者救濟權的實現。設立快捷有效的訴訟外糾紛處理程序。建立相應的金融爭議處理機構,針對性的解決一些金融糾紛金額較小或者金融糾紛內容簡易的案件。加強金融糾紛仲裁機構的建設。加快金融法院的試點工作,發揮人民法院在金融糾紛案件審理中的積極作用,既為金融消費者提供了公平、有序和開發的良好交易環境,又能夠引導金融服務機構規范化經營,促進金融市場大環境的不斷優化。
我國的金融發展處于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國度地帶,金融監管既有金融包容性問題,同時又面臨著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復雜的金融消費者問題。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一行三會”下的分業監管模式,在現有框架內設置了相應的金融消費者機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投資者保護局、保險者消費權益保護局,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初步形成。但由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和審慎監管所關注的重點和力求達成的目標上存在相左的地方,尤其是我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又分設在執行審慎監管的部門內部。因此,很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目前的這種模式應該只是一種過渡模式,將來我國的金融消費監管在機構設置方面應是專門且獨立的,且具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配合,不斷完善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是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趨勢,是時代進步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共同努力,為中國“一路一帶”發展奠定金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