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張凌
【摘要】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如火如荼,新興貿易方式在改變傳統交易、推動全球商品、資源和信息共享、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由于其進入門檻低、消費行為具有虛擬性、全球性等特點,也產生了一系列相應的法律問題。文本對跨境電商經營者存在的民事責任進行梳理,主要分析跨境電子商務經營活動中所可能存在的一應法律風險。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 經營者 民事責任
一、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近年來,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我國跨境電商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內各大電商巨頭依托其已有優勢在跨境電商領域快速崛起。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近四年來,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年復合增長率為33%至6.3萬億元,其中跨境出口復合增長率為29%至5.2萬億元,跨境進口復合增長率為38%至1.1萬億元。2017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3.6萬億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2.75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8624億元(包括:進口B2B、進口B2C、進口C2C)。而根據最新統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9.1萬億元。且隨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以及2019年1月1日電商法的正式施行,在政策利好下,中國的跨境電子商務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二、跨境電商經營者的民事責任分析
根據2018年8月31日正式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第10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自建網站經營的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電子商務經營者。而民事責任主要是由三個部分的內容構成,包括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以及侵權責任。下面我將從三大類民事責任入手,具體分析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產品經營者及平臺服務提供者所可能面臨的民事責任。
(一)侵權責任
(1)知識產權侵權責任。說到侵權責任,在跨境電商中最常見也最容易引起糾紛的莫過于知識產權了。其中易涉及到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在跨境電商的經營活動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主要表現如:產品經營者未經版權人許可,擅自盜用他人店鋪或平臺文字、圖片、錄音錄像作品等進行相關宣傳或商業利用,借以不法得利。由此引發了諸如網絡服務商侵權行為責任承擔、第三方平臺責任分擔等法律問題。在經營中,隨意盜用他人所用圖片,俗稱”盜圖”,是最常見的民事侵權行為。由于設計產品專有宣傳圖耗時長、成本高,不少中小經營者往往“另辟蹊徑”,隨意盜用由他人享有著作權的產品圖,稍加修改甚至原封不動地用于自身產品介紹。且互聯網即時下載的便捷性和電商平臺對此監控的不足也為該侵權行為提供便利。
專利侵權,主要表現為未經許可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他人受保護專利。目前在跨境電子商務經營活動中講究產品設計新、出貨快、周轉效率高,為盡快占領市場、獲得最佳利潤,不少經營者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仿照他人產品生產銷售,侵犯他人專利權,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與此同時,專利權確權由于其較強的專業性和地域性,難以對相關權屬作出判斷,其保護在可操作性和責任劃分上也具有相當難度。
商標侵權是跨境電商經營活動中最為顯著的問題侵犯他人商標權主要表現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而在相同或相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相同或近似的商標、非法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偽造或擅自制造他人注冊的商標標識、為侵權商品提供便利條件、混淆行為或虛假宣傳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指與他人注冊商標完全相同或僅有細微差別、在視覺上足以混淆消費者的商標,在跨境電子商務活動中,無論是經營者還是產品均繁多且雜亂,要對各商標一一進行區分,從而判斷是否產生侵權責任,確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2)偽劣產品侵權責任。由于跨境電商經營活動全部在線上完成,交易具有遠程性、虛擬性、滯后性等特點,給不法商家帶來機會。在銷售中,往往有經營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加上各國產品標準不一,極易導致偽劣產品橫行,甚至會對消費者造成財產以及人身損害,從而產生侵權責任。當然,此民事責任主體并不僅僅為產品經營者,若電商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行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也產生相應的民事補充責任。
(3)消費者信息泄露責任。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公民信息安全成為全社會首要擔心的問題。而跨境電商借助于互聯網,往往要求用戶進行信息注冊,從而匯聚成為一個信息量極為龐大的數據庫。同時,企業內部也會有大量敏感的商業信息通過互聯網時刻進行傳送。若相關產品經營者或者平臺將所得信息進行批漏、不正當使用或銷售給他人、允許他人使用,則會侵犯消費者隱私和企業的商業秘密,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二)違約責任
跨境電子商務中的違約責任主要表現為在訂立電子合同過程中違反合同或者法律規定,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相應義務,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跨境電商經營活動中的合同,無論是采購合同還是消費合同,甚至是物流合同幾乎都是通過電子合約來完成的。發送要約或確認合同僅需要十幾秒時間,但網絡電子合同的快捷與高效也同樣隱藏著不小的風險,主要在于虛擬交易具有間接性,雙方信用難以保證,一旦一方存在違約行為,將會造成極大損失。同時,要約或承諾一經到達即生效,難以撤回,也會加大違約責任產生的風險。
(三)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并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跨境電子商務活動中,由于經營者和消費者多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往往僅能基于信任進行交易。若一方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惡意磋商,故意隱瞞重要情況或提供虛假信息,或者有其他不當行為,則會給合同另一方造成較大損失。同時,由于跨境電商領域廣、跨國界、對象多,逐一進行管理相對復雜,也給締約過失責任產生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