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菲輝
摘要: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符號,記錄并標志著文明發展的過程和水平。因此,博物館是展示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活化石。本文旨在探索新時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以期對博物館的發展提出幾點微薄的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博物館;發展
博物館是釋放一個民族文化凝聚力、穿透力和滲透力的活化石,以其藝術感染力時刻守望著一個國家的精神家園,并促進文明之間的的深層對話。放眼世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大都擁有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淀,也都將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標志物。
一、新時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已有博物館4500多家,館藏文物約近4000萬件,每年舉辦展覽約2萬多項,接待觀眾人數達6.5億人次,博物館已成為海內外游客領略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社會公眾教育、科學研究、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據悉,海外游客到中國旅游第一目的地50%是在我國的博物館,博物館也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但是,參觀者不想拘泥于單方面的觀看,而是想通過互動、共享等方式獲得多方面的展品信息,從而深層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蘊意。觀眾希望走進博物館時,面對的不是一個個孤獨的櫥窗,而是希望看到文物所處的背景,并了解古人如何應用這件文物,甚至體會到古人在你身邊徜徉,一起向你介紹這件文物的來歷,這就是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趨勢。這就要求博物館作為文物保護、文物研究、文化傳播的公益性服務機構,要應對新的挑戰,建立一個完整系統的新型展示體系,更加全面地向參觀者展現多重信息,使博物館服務更加人性化。
二、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問題瓶頸
蓬勃發展的博物館,如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已成為海內外游客必游的目的地。但是,傳統博物館在展覽效果上卻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壓力。傳統博物館主要是透過文字、圖片、音響、實物展示及講解等方式來實現,但是在冰冷的展覽陳列玻璃面前,單一的傳播方式難以達到受眾的要求。觀眾希望通過更多的互動、更豐富的展覽方式獲得多方面的展品信息,從而更深一層了解展品的文化蘊意。
另外,絕大部分博物館的展覽都是由館方根據自身定位布展,要求受眾對于展覽、展品只能被動地接受,從而無法了解展覽產品之間的關系。且由于展出的展位限制,展品信息不夠詳細,較專業的展品信息也不容易理解,缺乏專業的講解等,如果觀眾停留時間短,更沒法深入了解展覽的精華。這也直接導致目前大多數博物館的藏品和藏品之間、藏品和展品之間、研究者和策展者之間、受眾和展品之間、展品和保護之間的關系被割裂。
三、新時代博物館的發展探索
在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博物館也迅速作出轉變,緊跟數字化的發展潮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博物館首先出現了以數字技術為先導的發展動向,那就是依托互聯網,建設網上的虛擬博物館,這種虛擬博物館也被稱為“數字博物館”。
美國在全球率先啟動了數字博物館建設。資料顯示,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劃,該計劃的時間跨度自十五世紀至今(約600年),空間以美國為主,將圖書館內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像等藏品進行系統的數字化處理和存儲,并編輯制作成系列的專題,目的在集合美國歷史與文化的第一手資源,以支援相關的研究。該計劃的主題數和資料量都持續提升中,這項計劃的實施將美國國內諸多博物館的館藏信息數據庫納入網絡傳播系統,使博物館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歐洲的數字博物館技術基本上也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發源。從已披露的公開信息中得知,早在1994年,大英博物館就已經著手建立多媒體館藏數據庫,1997年就推出一個多媒體藏品查閱系統,從2000年6月開始,觀眾可由大英博物館網站的訪問,獲取館藏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關信息。歐洲另一大博物館盧浮宮則在1995年開放了官方網站。到了2004年,觀眾通過網站已能看到盧浮宮內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作品。此后,亞洲的日本、印度、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也很快展開。
從中國內地的情況來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網站第一次出現在互聯網上。1999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專門召開博物館文物信息標準化研討會。從那以后,中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開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成都博物院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通了網上博物館,觀眾可以通過網絡參觀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的發展為傳統實體博物館帶來了革命,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綜合應用,將實體的文物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示給觀眾,并借助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方式在實體博物館內搭建數字展廳,實現了傳統展覽不具備的展示功能;網上的虛擬博物館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實現了藏品的在線展示、并且相關信息也更加豐富。目前,國內許多博物館均在努力開拓數字化管理、展示的平臺。
但是,數字博物館也不是十全十美,它擁有幾乎可以是無限延展的社會空間,不受時間的限制,與受眾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增長性,缺點是沒有直接的實物觀賞體驗。同時,數字博物館的信息傳遞依然是單向模式,信息單向傳遞導致的時效性、真實性、交互性和現場體驗感不強,觀眾反饋差;另外,“信息孤島”問題也很嚴重。各個數字博物館系統實際上已經形成的是各自獨立的信息孤島,在網絡環境中并未實現對數字博物館中資源的共享。
因此,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趨勢是將實體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的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消弭各自的缺點,從而形成推動博物館發展的新動力,這也將是我們繼續探索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莊元,《博物館展示的情節設計》,《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年05期。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