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 王偉平 杜源凱
摘? ?要:本文以土壤環境的監測工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在基礎監測點設計與布設工作中的執行思路與設計方法進行分析。在簡要介紹土壤環境監測點基本設置原則的前提下,從實用角度出發,在網絡設置、結構篩選、GIS技術等內容中,對此項技術的實際操作方案展開詳細說明,為相關技術研究提供材料。而通過對此項內容的研究,不僅可以助力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完善與優化,也是推進我國環保工作深入發展與實踐拓展的重要途徑,需要得到相關技術人員的重視與關注。
關鍵詞:土壤環境? 監測技術? 布點技術
中圖分類號:X8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0(a)-0125-02
現代化社會環境下,環境保護已經不再是理論層面上的研究內容,在越來越多的社會領域,此項內容正在成為影響整體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土壤環境的內容中,對于環境狀態的監測,需要憑借監測基礎點的設置,實現整體檢測體系的優化與升級,從而在檢測工作中,保證其內容執行狀態與效果。而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管理目標,應在理解監測點設置原則的基礎上,對應用方法進行調整,保證實際應用技術的合理性狀態。
1? 土壤環境基礎監測點設置原則
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需要結合實際工作內容,對具體的執行方案進行不斷的優化與調整,并在形成原則性內容的同時,保證監測點設置工作的有效性,落實環保監測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狀態,從而提高土壤環境監測的工作狀態。而具體執行原則內容,可大致總結為以下五點內容。
其一,需要強調監測點的科學性條件。在設置檢測點時,應當以科學化的理論系統為支撐,并通過與實際條件的結合分析,確保技術內容能夠有效地落實到具體施工環境中,保證技術處理效果。其二,注重監測點的代表性。在設置土壤環境監測點時,應優化點位的代表性條件,并在盡可能少的監測點條件下,完成最優化環境監測工作,從而保證整體技術的執行效果,為節約項目經費提供基礎條件[1]。其三,關注監測點的繼承性特征。在繼承性內容上,應以發展眼光對其進行分析,并為未來擴大環境檢測范圍,提供基礎支撐,使基礎點位條件,可以進行范圍拓展,并始終保持自身的技術管理狀態。其四,應尊重普遍性與特殊性原則。內容上,不僅要保證布點技術方案帶有明顯的普遍性特征,也要針對部分特殊點的位置條件,作出相應的技術調整,以此適應環境、地形的限制條件。最后,需要保證基礎點設置的穩定性,并在確定基礎點位之后,對于存在穩定性問題的點位進行動態調整,以此保證整體布點技術的執行效果。
2? 基礎監測點設置的技術執行方案
2.1 網絡設定
在被監測的區域環境內,需要對其土壤狀態進行分析,并在確定土壤使用條件的同時,完成監測點的網絡設定,保證基礎技術框架的合理狀態。例如,在實踐操作中,應對被檢測區域的耕地、林地等類型土壤分布進行全面分析,并在其土壤污染物含量的數據變化特征中,完成監測網絡結構設置。注意,在此項技術處理中,應按照國家技術管理規定,對網格狀態進行調整,尤其是其中的耕地結構,務必要按照8km×8km的規格參數,完成監測點網絡結構的優化調整,為后續環境監測工作提供基礎技術條件。
2.2 網格篩選
網格篩選,是將已經設計好的網絡化結構進行技術處理,并在形成網格監測疊加數據的同時,利用當前土地使用的狀態圖層,完成耕地、林地、草地等資料的面積計算。由此,采用面積占優法,完成相關面積數據的統計分析,并在超過一定比例的網絡數據中作出調整,使碎片化的土地資源被整合起來,降低篩選比例,并增加其密度狀態。由此,保證檢測區域內的點位設置更加合理尤其在網格中心的調整中,使其成為整體監測區域的初始點位,形成更加明顯的代表性特征,為整體技術監測體系的工作狀態提供保障[2]。
2.3 GIS技術
GIS技術在土壤環境監測領域中的應用,可以提高整體技術內容的科技體系,并在對監測點形成限制條件的同時,實現技術規范化管理目標。內容上,這種限制條件,大致可以表示并歸類為以下四點內容。第一,可在GIS技術體系中,應用土地方利用方式的解譯數據,提取出監測區域范圍內的水系圖層;第二,可以應用GIS技術中的交通路網體系數據,形成監測區域范圍內的緩沖圖層,并在主干交通線路兩側150m的范圍內,保證數據的指示效果;第三,可在污染源的點位基礎上,應用其數據信息,形成600m范圍內的緩沖圖層數據;第四,在GIS技術系統中,引入了遙感解譯數據,并以此形成了檢測區域內,居住用地的緩沖圖層,在300m范圍區間內,保證數據應用條件。在以上四種圖層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疊加與融合,可以形成具體的監測區域圖像資料,通過其中初始點位置的設置與條件,可在保證整體數據說明效果的同時,定位最佳點位布控位置,保證整體技術的建設升級效果。
2.4 土壤類型疊加
經過技術調整之后的初始點位,需要在原有位置土壤類型的圖形信息基礎上,展開疊置分析處理,并以此向技術條件為核心,得到監測點位基礎上的土壤數據資料。然后,通過對設置點位,對當前狀態下的土壤情況進行覆蓋分析,經過監控區域范圍選擇處理的同時,保證整體檢測技術的完整性[3]。而對于其中沒有產生土壤類型圖斑的位置,應當設置新的點位,以此完成數據采集與監測分析。由此,疊加技術不僅掌握了當前的監測情況,也為檢測體系拓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2.5 歷史資料整理
土壤環境監測分析過程中,不僅要對橫向的監測范圍進行技術管理,最大化的調整監測區間、優化監測內容,同時也要在縱向的時間軸向上,對特定土壤監測區域的歷史數據信息進行補充與控制,真正意義上實現監測工作的全面覆蓋。而在當前的數據化技術前提下,此項方案可以與數據庫系統融合在一起,并在“十一五”全國土壤污染監測點位的基礎上,逐漸向“十二五”試行土壤監測點位上過渡。由此,在統一標準前提下,形成有效的數據分析,并在結合歷史監測點位數據的同時,保證技術監控的成長性與發展性。
2.6 調整控點位置
對于監控點位的調整,主要應用影像核查處理完成操作。在高分影像的技術條件下,完成每一監測點位的技術分析,對于其中不合理點位的調整,是保證整體技術執行效果的重要條件。方法上,應以歷史點位替代為基礎,在統一化監測數據的基礎上,使用新的監測數據完成歷史信息的替換,從而實現時間軸線上的更新與調整。
3? 結語
綜上,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是環境保護領域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也是實現環境監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執行此項工作的過程中,應當以基礎監測點設置合理性為基礎,在明確整體工作計劃,優化具體執行策略的同時,保證監測點設置的合理性狀態。由此,對相應的土壤環境展開有效地監督,并對其中的重金屬、有機物等污染物質進行控制,從而為環境優化提供基礎性的技術監督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洪超,李遠飛,李寬寬.污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布點及采樣方法探討[J].中國金屬通報,2019(3):257-258.
[2] 王建英,張得恩,劉開隆.土壤環境監測中現場采集和實驗室分析質量控制淺析[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9,32(1):31-33,27.
[3] 劉穎.某復合污染場地污染特征及修復技術可行性分析[J].勘察科學技術,2018(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