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因此在經濟新形勢下研究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有著重要意義,不僅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有利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動供給側改革,也有利于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與支持實體經濟。
2013-2017年是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階段,銀行業總體保持穩健運行。2017年底,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高達196.78萬億元,負債高達182.06萬億,實現凈利潤1.75萬億元,同比增長6%,相較于2013年(資產107.72萬億、負債101.13萬億),資產和負債規模將近增加一倍。

圖1 2013-2017年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變動情況表 單位:萬億
一是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轉變,傳統工業挑戰升級。企業發展遭遇瓶頸,隨著國家對環保節能等多方面的要求,高污染、能源消耗型企業和產業在進行改革,由粗放型向集約轉變,由于基礎龐大等原因,短期內難以完成轉變;二是受經濟全球化影響,面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雙重打壓。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強力競爭。雖然中國制造全球有名,主要得益于較低的勞動成本。但是目前在勞動密集型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降低,如越南、印度等國家有了超越之勢。另一方面高端核心的技術還沒有研發自主權,難以和發達國家有競爭優勢;三是消費下降,需求減少。隨著經濟下行和貿易摩擦等原因,國內經濟放緩,部分傳統產業產品出口轉內銷,但是供過于求,造成了產能過剩等現象。
經濟周期包括4個階段,復蘇、繁榮、衰退、蕭條,商業銀行經營活動中呈明顯的周期性特點。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擴大再生產,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需求增加,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提高;當宏觀經濟步入衰退階段,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還貸能力降低,導致銀行不良資產增加,此時銀行會采取保守的經營策略,縮減信貸規模,使得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當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經濟從蕭條轉為復蘇,市場需求旺盛,實體經濟有了較好發展,企業會向銀行尋求資金幫助,銀行信貸規模又會擴張。
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金融業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100%。金融業近幾年飛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穩步增長,金融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速度,因此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逐年上漲的趨勢,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正面積極的促進效果。
近幾年,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實體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有經濟環境下行壓力過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問題,市場環境不完善等機制性障礙,全球產業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經濟摩擦的外部壓力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多重影響下,我國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顯著下降。同時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以及國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壓縮信貸規模,企業缺乏投資資金,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資本紛紛進入房地產、股票和債券等市場進行投機套利,這也造成了高扭曲的房價和各種高風險的,甚至部分違法的投資行為。
現階段,雖然普惠金融實施取得一定成效,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是還是存在部分商業銀行門難進、款難貸的現象。一方面商業銀行是盈利性機構,逐利性是它的首要原則。因此在需求業務合作時,更愿意尋找規模較大、盈利較穩定、信譽度較好的大中型企業,對于小微企業而言,這些恰恰都是它的短板,因此部分小微企業客戶缺乏正規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或者難以得到像大中型企業一般的支持力度。且金融服務的價格受到嚴格監管,加劇了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另一方面金融業自身存在各種缺陷。金融業本身的市場機制、體制不完善,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不完善,導致日常管理效率低下和資源配置混亂。同時,缺乏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金融產品剛性兌付較為普遍,金融市場不能辨別部分金融產品的定價機制,從而價格的扭曲增加了市場上的套利機會。
一是風險防范能力有待加強。我國當前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商業銀行要高度警惕。近年來商業銀行通過各種虛假通道轉移不良貸款,典型的有理財產品、委托投資、同業代持、同業投資、受益權轉讓、資產證券化和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階段性代持等方式將不良貸款虛假轉移出表,而銀行為了延緩風險暴露,也會采取借新還舊、還舊借新等“搭橋”手段藏匿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的賬面率。在同業業務、投資業務和理財業務中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產品,還存在融資鏈條長、通道機構多、杠桿程度高、嵌套程度深等帶來的風險。同時部分商業銀行還有風險意識和內控管理薄弱,合規建設滯后、監管制約失衡、責任追究不力等問題;二是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不足。當前商業銀行仍是以傳統的服務方式為主,在互聯網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其創新能力,如何利用手機銀行、網絡銀行等方式提高對企業服務的效率和能力,簡化審核流程,幫助企業更好地提供通暢的資金籌集渠道等。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的本質就是為經濟服務,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定律。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堅實基礎,也是經濟發展之根本。正是實體經濟本身對金融功能的需求,才派生出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產生、存續和發展。因此,以研究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業如何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必須牢牢把握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對實體經濟高度重視,出臺了多項刺激實體經濟的法規和政策,也多次要求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上。商業銀行應主動對接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產業政策,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參與到供給側改革中,發揮金融的資金支持的強大作用,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商業銀行可按照總量適度、科學投放的原則,既要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信貸需求,又要防止信貸過快增長造成流動性過剩進而加大通貨膨脹壓力;要統籌兼顧,既要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大對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又要重點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
一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多渠道的資金補充方式。一方面要優化金融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防止金融產品價格扭曲,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豐富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競爭性金融服務體系,健全商業金融、發展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的合理分工,形成互補的金融機構體系,發展包容性金融和多種小型和微型金融組織。建立多渠道的資金補充方式,加快建立多層次多途徑的資本市場,如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商業銀行持有的大量優質存量信貸資產,吸納充裕的社會資金真正進入實體經濟,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二是加快建立商業銀行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利益驅動模式。一方面,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澆灌實體經濟,擴大其貸款規模,增加商業銀行效益;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反哺商業銀行,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產業逐漸優化,經濟形勢向好,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也更好。商業銀行和企業形成雙方互惠互贏的良好局面,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互助發展。
一是深入了解實體經濟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金融產品。當期我國經濟正面臨轉型升級,企業的生產模式、商業運作方式都在發生巨大改變,出現了大量新行業、新業態,它們和傳統的行業和業態大相徑庭。因此,銀行需要到企業進行實地走訪,了解企業的特點、運營模式、經營模式和其他因素。爭取在金融產品創新、風險控制及相應的制度流程設計上都能與企業相契合。二是合理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全面兼顧各類企業。金融資源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重要的稀缺資源,針對不同的客戶配備合適的金融資源,資源配置直接體現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支持實體經濟就要摒棄輕民企重國企的慣性思維,特別要重視那些位于新產業中對市場敏感度高、把握市場方向的中小民營企業。在滿足客戶切身需求的前提下重點解決好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合規風險,優化服務流程,提供手續簡單、流程快捷的創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