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嫻
【關鍵詞】扶貧:脫貧:監督模式;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貧困地區要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必須尊重貧困人口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創新機制,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使他們在精神狀態提升與物質生活保障兩方面都有明顯獲得感,切實提高脫貧質量。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現,有些貧困山區的貧困群眾仍未擺脫“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犁田”的自然經濟狀態,存在著安于現狀、理所應當、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理,沒有從根本上分析“我為什么貧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脫貧的路子在哪里”。這種“等靠要”的貧困文化還以代際傳遞的方式在這些貧困群體中滋生漫延。因此,白八七扶貧到現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有些人仍陷入越扶越貧的怪圈。人是生產關系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貧困群體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使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最大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激發內生動力,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因此,扶貧攻堅不能僅從美好愿望出發,不能一味地“輸血”。要從解放思想人手,教育引導廣大貧困地區群眾破除“等靠要”觀念,切實提升思想認識,同時加快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一、把文化扶貧作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實效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要加強向貧困人口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分析致貧原因,引導他們牢固樹立自強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實現貧困戶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讓靠“勞動和智慧脫貧光榮,懶惰和無為致貧可恥”成為一種新風尚。利用好貧困地區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將扶持特色文化產業作為文化扶貧工作的突破口,不僅可以促進區域文化事業的繁榮和居民思想素質的提升,而且對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豐富企事業單位扶貧內容,通過文化支教、暑期實踐、志愿者服務等方式在貧困地區傳播先進文化,為開發特色文化產業提供人才支持。
要加大優秀文化產品的供給,用優良的傳統文化滋養每個人的心靈。鼓勵貧困地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貧困戶建立利益連接機制,開展各類扶貧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使每個貧困戶均能掌握1~2門種植或養殖實用技術,在增收的同時增質。繼續重視和集中力量抓好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努力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使貧困文化不能代代相傳,阻斷貧困文化的延續。
二、堅持把突出村民主體地位、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實效的關鍵
從扶貧工作實踐看,當前的扶貧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非常突出的是貧困地區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生動力不足,是比貧窮更可怕的事情,甚至影響脫貧攻堅的工作成效。“扶”只是外力,貧困戶自身的脫貧愿望與能力才是內力、是核心。因此,要強化貧困地區的群眾參與,強化群眾主體地位。減少政府大包大攬,提升貧困群眾白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要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對貧困群眾來說,如果缺乏脫貧志向,再多扶貧政策資金也只能管一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教會貧困戶“釣魚”的方法,營造一種勤勞致富的氛圍,讓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想要脫貧致富。
三、把創新扶貧模式、提高村民多方位參與能力作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實效的重要手段
實施競爭性扶貧機制,形成正確導向。一方面,繼續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兜底機制,重點是提高國家補助標準,如住房搬遷補助、低保殘疾人救助、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農村養老補助等標準。除此之外,其他扶貧資源應減少無償發放,要采取鼓勵式、競爭性的方式,比如扶貧信貸貼息、優惠的小額信貸政策等,充分調動其脫貧積極性。同時,以項目和資金為載體,以經濟為杠桿,除涉及民生事項的重大工程外,改變傳統扶貧項目和資金的分配方式,建立合理的村民參與扶貧項目爭取、競爭、合作機制,著力完善扶貧資金和項目信息公開、效益分析、風險評估等機制,對具備優先發展條件以及群眾積極性高的社區給予適當傾斜,發揮好項目和資金的示范引領作用,著力實現扶貧項目和資金與貧困人口良性互動。創新扶貧模式,積極探索村民入股項目、開展項目合作、建立滾動發展基金新方式,不斷培育村民對項目和資金的擁有感和責任感,使村民實現扶貧觀念上的轉變和行動上的自覺。
四、把完善監督體系建設、加強監督制約作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實效的基本保障
建立健全村民參與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監督的制度措施和監督機制,實行扶貧項目和資金與公共經濟資源、社會事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彼此關聯,互為促進的工作制度,指導完善村規民約,教育引導村民學會以契約的形式規范自己的行為和兌現白己的承諾,學會白我管理、白我服務、白我教育和自我監督的能力,重建社區信任,并通過推進社區重構和村民內生動力的培養,使社區聯結成一個共同發展的集合體,共同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實效。
總之,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面對緊迫艱巨的任務,所有人均應乘勢而上、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確保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