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駿
【關鍵詞】綠色發展;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預示著當代人類從工業文明走向新文明的時代已經開啟。處在新舊文明交匯中心的中國,肩負著生態文明模式創新的時代角色,既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文明之路,更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創新之路。
一、國內外不同的綠色理念及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西方理論界、學術界和政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始于20世紀60年代。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女科學家萊切爾·卡遜以《寂靜的春天》揭示了傷害自然必然危及人類自身生存的事實,提出了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問題。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及不少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和推進以低碳經濟轉型為核心的綠色發展規劃,通過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在新一輪經濟發展進程中促進經濟轉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4月,日本率先提出要建設低碳社會,引領世界低碳經濟革命,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個綠色低碳社會。英國發布《低碳轉換計劃》和《可再生戰略》國家發展戰略,把發展綠色放在綠色經濟政策的首位。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15%的份額,對火電站進行“綠色改造”,發展風電等綠色能源,把英國建設成為更干凈、更綠色、更繁榮的國家。德國把發展綠色經濟的重點放在發展生態工業上。綜觀目前各主要經濟體大力實施的“綠色新政”,都是以技術革命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一方面以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新的增長引擎,借此刺激經濟復蘇擺脫目前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是謀求確立一種長期穩定增長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綠色”關系的新經濟發展模式;第三則是力爭占領全球新一輪綠色工業革命制高點和全球經濟的主導權。
二、永州的發展狀況及綠色發展綜合能力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五嶺北麓,東鄰郴州,南鄰廣東清遠、廣西賀州,西接廣西桂林,北與邵陽、衡陽接界,地處湘粵桂三省區接壤地帶。境內有耕地430多萬畝,待墾土地500多萬畝,動植物資源3000余種,可開采水能資源達150萬千瓦,森林覆蓋率達62.5%,江河水質指標均在國家二類標準以上,空氣質量始終保持和優于國家二級標準,總體環境質量位居湖南前列。
近年來,永州全面落實“四化兩型”和“六大戰役”戰略部署,堅持按照“生態理念建城、基礎設施連城、高端產業融城、古韻新貌靚城”的生態新城建設理念,加快生態新城建設步伐,以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總抓手,加快科學趕超步伐,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努力開發推廣有利于資源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建立循環經濟技術體系,構建生態文明科技支撐體系。圍繞“東方萊茵河”源頭綜合治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建設工程,推進一批包括污水垃圾處理、循環經濟、重點污染源治理的重點工程項目,提升生態安全保障能力。
三、構建具有永州特色的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一)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以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產業為突破口,按照力爭永州成為轉型發展示范區、高新產業集聚區、城鄉統籌樣板區和生態綠色新城區的要求,著力構建永州湘江千億“兩型”產業帶,努力打造環陽明山綠色經濟圈,實現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提質和湘粵桂邊界民族經濟區的綠色發展。結合構建永州現代產業新體系,加快改造“三高”企業、行業和產業,形成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模式、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圍繞形成地標性產業集群,突出產業配套建設,在“建群、補群、強群”上著力,不斷壯大農副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和綠色能源三大產業集群。
(二)加強生態示范,實現科學引領
充分發揮生態示范的帶動作用,突出抓好生態細胞示范創建,以點帶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要抓好示范鄉鎮建設,把G207線、G322線、S325線、高速連接線沿線的鄉鎮列為重點,切實加強鄉鎮的生態示范。認真解決好鄉鎮公共設施基礎建設落后、環境衛生和社會秩序的整治管理以及“馬路市場”擁堵、規劃建設無序、垃圾處理雜亂等突出問題,抓好各重點部位的美化亮化改造。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為載體,將優美生態環境、綠色生態經濟、新穎生態文化引入廣大農村地區。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開展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生態品質。
(三)優化生態環境,打造生態宜居靚區
城市是促進產業聚集的重要硬件,是加快二、三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并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強大的輻射功能。加快城市發展,是實現永州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為此,必須按照“靚城市、大氣魄、巧構思、高品位”的理念和“六城同創”要求,按照“新區建靚城、古城創名城、園區成示范”的思路,按照突出超前、環保、特色、精品意識和以人為本理念,努力將永州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城市,精心打造上風上水、宜居宜業、首善之城。采取種、補、改、封等綜合措施,實現城郊及沿路荒山綠化全覆蓋、生態大優化,有效提高建綠造林工程質量和美化水平,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構筑生態屏障。根據環境、文化特色,把城市發展方向定位為湘、粵、桂旅游“后花園”,把城市風格定位為“生態園林文化旅游城”,形成鮮明的生態園林城市特色,逐步形成城區以第三產業為主,工業園區以第二產業為主,城郊及鎮村以農業為主,城市由內向外呈“三二一”合理分布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孔翔,楊宏玲.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優化[J].經濟問題探索,2016 (07).
[2]葉士聰.生態城市——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J].廣東科技,2016 (08).
[3]趙楊.古村落的生態文明[D].廣西民族大學,2017.
[4]李曉權,齊會同.淺談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的構建[J].才智,2016 (02).
[5]李慧明,左曉利,王磊.產業生態化及其實施路徑選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