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 姚波 鄧青州
【關鍵詞】對外開放:紅河綜保區:蒙自經開區;河口跨合區
云南省委書記陳豪對紅河州發展提出的“四個更大貢獻”要求和“新型工業強州、鄉村振興富州、綠色生態靚州、沿邊開放活州”發展思路,確定了紅河經濟未來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蒙自經開區作為引領紅河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新引擎,也是距東盟最近、最具實力的國家級經開區將加快創新要素集聚,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解放思想,創新理念,不斷增強開放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我國面向東南亞開放最前沿,是我國參與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直接相關地區。經開區必須牢牢抓住這大有可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發展,拓展市場空間,并著力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南亞、東南亞國家進行合作。同時,進一步融入全省、全國發展格局。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認識借助外力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更加開放的思想、更加靈活的方式和更加有力的舉措,依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開區實現新跨越新發展。
二、主動服務,全力融入滇中城市經濟圈
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為紅河州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強大動力。經開區是中國陸路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門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在全州乃至全省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主動投入和融入滇中城市經濟圈,主動接受滇中城市經濟圈,特別是滇中新區的輻射帶動,實現借勢發展、借力發展,是經開區實現跨越發展難得的機遇。
三、明確定位,立足平臺建設,聯動協調發展
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河口跨合區已成為未來拉動全州甚至全省發展的“三大平臺”,不僅要打造成為新型工業項目的承載區,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集成區,而且要努力打造成為“面向東盟的國際貿易示范區、西南保稅制造業升級引領區、保稅服務業合作試驗區、保稅政策與監管創新先行區”。“三大平臺”建設正著力深化改革市場準入、投資便利、海關監管等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推動內陸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動沿邊貿易、投資、技術等要素的協調發展,實現聯動發展、產業互補、多元共贏,力爭將紅河建設成為沿邊自由貿易區。
四、狠抓政策,力抓機遇,加大招商發展力度
隨著國家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實質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支持云南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紅河州被列為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效應釋放。在全州上下形成了加大招商力度、促進跨越發展的新熱潮。對于經開區今后的發展來說,經開區要振作精神,昂揚斗志,切實增強加快開放和加快開發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主動適應新形勢、制定新戰略、運用新技術,把招商引資、項目落地、規劃建設作為經開區經濟工作的主旋律,努力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得先機。
五、發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發展思路
按照“圍繞二區,三抓三結合”的工作思路(“二區”即改革創新的試驗區、跨越發展的示范區, “三抓三結合”即抓改革、抓投入、抓產出,與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發展戰略和決策部署相結合、與個舊老工業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相結合、與滇南中心城市加快發展、人口聚集相結合),努力保持經開區經濟快速、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緊緊圍繞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經開區區位、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轉型升級和重點項目建設重大突破,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實現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從數量型擴張向質量提升、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發展、從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取勝五大轉變;產業集中、特色突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城融合、綠色環保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綠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先進開發區水平,步入“一流園區”行列,努力將經開區建成改革創新的實驗區和跨越發展的示范區。
(三)主要措施
1.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
一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強與越南等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拓展合作范圍,提升合作水平;進一步完善融入滇中城市經濟圈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繼續推進與長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特區等區域的合作交流。二要創新外經外貿發展。要充分發揮經開區的區位和平臺優勢,大力發展服務外包、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電子商務等服務貿易,加快發展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
2.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堅持優化存量與做大增量并重、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并重,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并重,聚焦重點產業、產業鏈條、產業配套、企業培育和項目建設,著力破解經開區工業用電、用地和融資三大難題。二要抓實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引進技術,拓寬產業鏈和產品內容,鼓勵企業通過做知名品牌代工開展市場合作。
3.不斷加大承接產業轉移,推進產業鏈延伸
一要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裝備制造、家用電器、建材、生物醫藥等產業。重點開發和發展冶金材料及新材料、電子設備制造、特色裝備制造、新型煤化工、食品及生物資源加工、生產性服務業等六大主導產業。二要推進資源型產業鏈延伸。加快推進有色金屬新材料、電解鋁等產業從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配套加工轉變,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面,培育具有高技術、高成長、高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產業。以面向東南亞、南亞出口型產品為導向,以開發周邊國家適用產品為導向,做強輕紡業、電子、食品、新能源等特色產業園區,不斷提升開發園區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