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平 張琪

【摘 要】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我國離婚的人數和比例不斷增加,并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因此女性離婚后的生活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F有文獻主要關注了離異女性面臨的困難和呈現的問題,側重問題視角,很少關注她們的能動性和成長。本研究通過對兩位北京離異女性的個案訪談,發現離異女性的抗逆力主要在信念與動力、個人資源與應對、環境的支持三個關鍵層面上運作,展現出抗逆力的動態本質。
【關鍵詞】離異女性;抗逆力:定性研究
引言
在《新語詞大辭典》中,離異,指夫妻解除婚約,即離婚。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的離婚率也快速增長,粗離婚率從1979年的0.33增加到2007年的1.59,調整后的離婚率從0.85增加到2007年的2.62,增加了2倍多,到2015年我國粗離婚率增長了2.8‰。據北京市民政局統計,2015年民政部門辦理離婚手續73000對,與上年同比增長29.91%。顯然,離婚已成為當代中國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因常伴隨家庭結構、角色關系以及經濟狀況、居住安全等一系列改變,離婚往往被認為是一個創傷性事件,這對在家庭中多處于經濟弱勢地位且離婚后常承擔子女撫養責任的女性尤其如此。以往對離異女性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她們在離婚后面臨的困難和呈現的問題,總體偏向問題視角,較少有研究關注離異女性的良好適應。這一情形自1990年以來在西方國家開始改變。因研究者發現,雖然離婚是極度破壞性事件,但大部分人最終都能從壓力中復原,還有一些人不但能突破離婚后的困境,還能得到自我成長,提高經濟自主能力,發展自我關系網。因而后期一些研究開始關注離婚后適應模式的變化及過程,以及促進適應的個人、家庭與環境因素,對離異女性的研究也從原來的病理學視角轉向抗逆力視角。
抗逆力的英文是“resilience”,國內也翻譯為復原力、心理彈性、心理韌性,Luthar等將其定義為人的心理功能及其發展并未受到嚴重壓力或者逆境的損傷性影響的心理發展現象。Masten指出西方的抗逆力研究經歷了四波思潮:第一,特質說,將抗逆力視為相對靜止、穩定的特質或能力,研究側重于發掘那些在逆境中適應良好者的個人特征及人際關系、社會支持等環境因素;第二,過程說,將抗逆力視為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和機制;第三,干預研究,研究側重于設計實施預防和干預項目促進抗逆力的提升;第四,生態說,認為抗逆力是多個層面多個系統因素動態互動的結果,研究強調超越對個體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人際關系的關注,呼吁從更廣闊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來考察抗逆力,并對文化保持敏感。
現有西方對離異后成人或女性適應的研究指出了多個抗逆力因素。比如Amato對離異后成人適應的綜述指出,雖然絕大部分人能從離婚中復原,但恢復的速度與個人能獲得的資源密切相關,一些外在的資源如足夠的收入、良好的受教育程度、來自親人、朋友及新伴侶的支持,以及內在的個人資源如良好的應對、社會技能都能促進個體復原。此外,個人對離婚所賦予的意義也影響適應的速度。Greeff對離異家庭的研究發現,來自家庭內部、家族親屬和朋友的支持,宗教信仰,家庭成員的開放式交流,工作和經濟保證是提升抗逆力的主要因素。Garvin對離異女性的研究指出,在高壓力情境下,性格、社會支持資源與良好適應相關;若是處于壓力相對較小的情境,社會人口和結構因素與良好適應相關。Leighman指出工作或職業,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信仰或靈性,以及社會互動和約會都有助于提高中年期離異女性的適應和應對。
學者對華人文化下離異女性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抗逆力因子。比如臺灣學者謝美娥指出,離異女性具有的抗逆力包括:積極樂觀的人格特質;問題解決式的應對方法;原生家庭充分的支持;能有效地使用社會支持與社會資源。另一臺灣學者蔡群瑞發現,個人特質、社會支持網絡、正向認知、社會應對技巧,原生家庭的支持、處理情緒的能力、宗教等七大類因子能促進離異者的適應和恢復。在大陸,也有研究者對離異女性的抗逆力做初步探索,比如周碧嵐的研究指出建構離異女性復原力的因素包括內在的積極心理特質、外在的支持系統以及內在心理特質與外在的支持系統的交互作用,并提出可從這三個方面促進女性復原力的構建。顏廷芬發現農村單親母親的抗逆力包括內部和外部因素兩大方面,其中內部因素包括農村單親母親的內在品質、逐漸適應單親生活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管理和社會勝任能力;外部因素包括發展社會關系網絡、來自同輩群體的影響以及有意義的參與機會。
總體而言,現有研究對于了解本土離異女性的抗逆力做了很好的鋪路工作,但目前從抗逆力視角探討離異女性適應的實證研究還是偏少,采取的也多是特質論觀點,而忽略了多種因素在離婚后是如何互相影響,共同促進離異女性抗逆力形成的。本研究選取當代中國內地城市中年離異女性為對象,進一步探討離異后抗逆力的形成機制。
一、對象與方法
(一)受訪者
參考北京市離婚數據統計,中年是離婚高峰,本研究采取典型性方便抽樣,選取了2位在中年離婚,且離異時間較長的女性進行訪談,以便于考察離婚對她們的長期影響。受訪者基本情況如下:
A,46歲,中專文化,早年在醫藥衛生相關部門工作,90年代末下海經商,先后從事過出版、中央空調安裝護理、小飯桌、洗浴中心等生意,經濟狀況較佳。前夫為事業單位職工,家庭經濟條件轉好后,多次與發廊妹、洗腳女有婚外性行為,A于2004經起訴結束16年的婚姻,對女兒(訪談時已24歲)有撫養權。
B,49歲,本科學歷,為醫學雜志編輯,經濟狀況良好。89年結婚,婚姻持續17年,前夫為大學老師,因B在家庭投入更多,與前夫事業上存在差距被前夫瞧不起,同時夫妻溝通不暢,婚姻存在冷暴力于2007年協議離婚,擁有兒子的撫養權。
(二)研究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被訪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受訪者基本情況、婚姻經歷、離婚過程、如何看待和度過離婚后的生活等。每位受訪者訪談兩次,每次約1小時。獲得受訪者知情同意后,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并在謄錄后編碼分析。
二、研究結果
訪談資料顯示兩位女性在面對離異這樣的生活困境時,對婚姻和人生的信念,個人的資源及應對行為,社會環境的支持共同促進了抗逆力的形成。圖1展示了離異女性在歷經離婚挑戰后抗逆力的形成歷程,下文進一步說明。
(一)應對離婚困境時的信念與動力
在個人的信念層面,離異女性靈活的婚姻觀念,對離婚開放的態度,以及對自己和家人的期望和責任,不僅幫助她們更好地面對離婚,也為其提供了振作起來的動力。
1.開放靈活的婚姻觀念
在離婚這個事件上,如何看待離異對離婚后的適應有關鍵影響。從負面的角度認知可能讓女性更加自怨自艾,從正面的角度解讀則能減少心理上的不幸感。兩位受訪者都秉持婚姻不幸福就沒必要勉強維持的觀念,這有助于減輕她們離婚的心理壓力。此外,直面婚姻失敗并能對自己和孩子的發展保持樂觀也有助于他們走出離婚的陰影。
分居以后呢,覺得,沒意思,然后就起訴了……就是過不下了就離了……其實中國很多婚姻都是不適合也湊合過著,沒有那種勇氣說離。我覺得像我這樣,說離就離的,不多……就是勉強將就一點也能過,但不想太將就。(受訪者A)
不是所有的離婚都是壞事。而且呢,也沒有說,我離婚是多丟人……婚姻已經死亡了,或者覺得兩人都很痛苦的話,真的沒必要守……(受訪者B)
我覺得,我們家閨女挺好的,很陽光,她沒有說,這么多年單親啊,缺少父愛,心里邊就陰暗,一點都沒有。(受訪者A)
我在離婚之前,我跟他(兒子)談過一次……他一切都能接受。所以我覺得,這還是比較放心吧。……我就感覺吧,感覺他心境還不錯,就是整體的狀態還不錯……(受訪者B)
兩位受訪者也非常接納離婚這一現實,不僅大方承認,也沒有認為單身是一種壓力,必須盡快再婚。
我現在婚姻是個什么狀態,我沒有必要隱瞞,我也不把它當作一個事,就是我的事,跟別人沒關系……我不太受別人干擾。(受訪者B)
(離婚后)什么時候我遇到一個喜歡的男的,沒準就結婚了,或者說,不結婚,沒準一起生活了,碰著就結,碰不著就得。(受訪者A)
受訪者B雖然很遺憾自己的婚姻未能白頭,但能從離婚中看到有利的影響:
離婚以后雖然也難受,但感覺是一種解脫,好像能夠往前奔了,把這階段畫句號了……擺脫了以后呢我是自由身,然后呢,我可以按照我的思路不受這個人干擾,以后我,珍惜我自己吧……這個東西一壓在我身上以后,也讓我醒悟了很多事,也促進我很大的成長……那就是壞事變好事,也挺好。(受訪者B)
2.不服輸的信念
受訪者A作為女強人,對自己的事業非常在意,離婚前家里的生意自己就是主力,離婚后就更忙更累了,但她一直堅持了下來。
碰上事了,自己加把勁,努力一把,靠機會,有這機會的時候,把握一下就行了。(受訪者A)
受訪者B反思自己婚后因主要忙于家務和照顧孩子,沒有充分自我發展,跟前夫差距拉大導致前夫看不上自己,在離婚后反而激發了不服輸的信念,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離婚帶來的挫敗感:
那我就要珍惜自己,愛自己,所以離了婚以后,我覺得,我要從這些(被丈夫看不上的)沉痛教訓中起來,我不甘心啊,我不能就這樣(頹廢)。因為如果我一蹶不振,那就應了他(前夫)的話了嘛,你沒他就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個無能的人…..就是一定要讓自己提上來,不惜花任何時間代價,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重樹這種自信,打敗挫敗感。
3.對家人的責任
受訪者B提到在面對離婚這一重大挫折時,她意識到“所有的這些朋友,父母,孩子,都是以我為軸,那我首先自己要爬起來”,這種對家人的責任感迫使她重新振作。首先,作為獨女,她不希望父母因自己不好的生活狀態而掛心,不能安享晚年:
如果說離了婚,我一個萎靡不振的樣子,或老是一副怨婦的樣子,那負性情緒感染給父母,他們年齡越來越大,這樣晚年不幸福了是吧,因為我婚姻不好對我父母已經是很大傷害了,他們晚年無著落那樣的,那時候他們也跟我說,他說你要這樣的話,我們走了以后,你那么孤獨我們也不放心啊,我就想,我得給她們養老送終啊,咱就說不好聽了,就是閉眼也要讓他們能放心。
不讓兒子牽掛,能無憂無慮地自我發展也是受訪者B把日子過好的動力:
本身說實在的我(離婚)就對不起他了對吧,不管怎么樣傷害他了,那你再給他這么一副面容的話,他第一是看不上你,第二兒子肯定心疼媽,然后他會有很多牽掛……他在國外上學,我要讓他能在外邊放心展翅高飛,沒有太多顧慮。
(二)個人資源和應對
離異女性自身的性格特質是走出困境的重要基礎,在此之上,她們主動采取多種應對策略,體現了離異女性善用資源的能力,是抗逆力中重要的行為層面。
1.獨特的個性
(1)獨立自主
兩位離異女性自己的性格很關鍵,其中獨立自主是渡過離婚這一難關的重要抗逆力因子。從她們的話中可以看出,她們為自己做決定,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生活就是靠自己,不能去靠別人,尤其是女人,必須自立,這是最主要的一點,自立肯定會自強的,因為你事自己去做了,你付出了不可能沒回報,只不過回報大小多少,肯定是有回報的,就是你回報大,你的事業可能會更大一些,然后就是從精神、從經濟各方面都會富有;你回報小,你生活也會變好,因為是自己付出的,這首先前提必須是自立,你要是靠別人,你得不到那尊重,回報也是暫時的,不會長久的。女人還是靠自己,自己獨立一些比較好,然后各方面都會好,日子肯定就會好。(受訪者A)
受訪者B在離婚時慎重理性,從多方面考慮才做出離婚的決定,并且愿意為自己的行動承擔后果。
離婚的前一階段,我當時就特別理性吧……中年女性你想再往前邁,恐怕不是很容易,完了如果找不合適的,可能你就要寂寞啊,空虛啊什么的。后來我就覺得,這甘蔗不能兩頭甜是吧,就是得有取有舍嘛。
(2)自尊自愛
即使離婚了,兩位受訪者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能看到自己性格和能力上的優點,同時接納自己的不足。兩位受訪者都比較外向活躍,對自己的智力、能力也較為認可。 其實有時候吧,我感覺自己腦子還是挺夠用的那種。(受訪者A)
所以我就是說自戀啊,當時我為什么學心理學,一個是我有悟性,我感覺吧,我的悟性還可以,不管是覺察別人還是覺察自己啊……我家經濟條件還行吧,應該也算是,不太愁吃穿吧,比較自給自足的那種,然后我又是個獨生女啊,我也就是性格活潑啊,能唱能跳的,還是挺無拘無束的。你看我跟你說話,你也了解到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受訪者B)
自愛還體現在能接納自己的不足。受訪者B意識到自己抗壓能力不強,但她愿意“帶瘤生存”。 不抗焦慮,不抗壓,我覺得這不抗壓,跟我這個(指離婚)也有很大關系。比如我現在有點什么事情,可能軀體化就比較厲害,一緊張就跑肚上廁所……這種東西我就準備帶瘤生存了,我接納。
2.應對行為上的進與退
(1)宣泄,調節與改變
受訪者B面對婚姻帶來巨大的挫折感,仍直面自己的內心,在壓力大的時候找安全的方式宣泄,并且一邊調節自己的身體狀況,一邊主動學習心理學,用實際行動讓自己走出離婚的陰影。
我就是離婚這個事還壓抑點,其他的,比如跟鄰居啊,跟同事啊,有什么矛盾,我第一,就當時就挺憤怒的事情吧,我可能就找相對安全的一些人,我把事情說出來。要不然就那個發泄,卡拉OK也好,河邊喊也好,或者我哭,我就是哭吧,跟閨蜜啦,親人啦,大罵也好,哭也好,或者說我旅游啊,我參加各種團體啊,然后呢,就是,購物啊,選自己好看的東西啊,或者我找心理咨詢師啊。
(指剛離婚時身體不適)身體上去協調吧,靠藥物啊,疏導啊,再有自己也就是覺得,要自立嘛,自己給自己加油,所以也就在那個時候,可能是那個機緣吧,就是學了這個心理學。當時報了一個班嘛,就去學一學,可能也分散了一些注意力,也找到了一些宣泄的途徑……(受訪者B)
除了調節自己的心態,B也積極調整自己與前夫相處的模式,以避免繼續受傷害。
雖然我很生氣啊,換位思考,我經常換位思考,我就覺得,哎呀,他(指前夫)也夠可憐的,你想想他這么對我,他那么踩我擠兌我吧,或者占我便宜……或者說呢,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他要不是這樣的話,他肯定也很難受。那我認清了,原來他是這樣的一個人,那我以后跟他交往我會把握分寸,就是說以后避免,不要再受傷害。如果我要再像以前那樣的話,我會犯同樣的錯誤。然后,我就會比較理性呀,改變交往的模式,調整一下關系,就這樣呢,讓他也舒服了,我也沒受傷害。就是在調節吧。
(2)忍讓與包容
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離婚帶來的反思,兩位女性變得越來越包容忍讓,心態也更加平和,這可能是離婚帶來的個人成長。
我覺得自己性格最大的變化就是挺能包容人的……因為你見的事多了,你閱歷深了,經歷的多,你肯定就是說好多事已經看淡了、看破了,好多事根本就不算什么。(受訪者A)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惜福的觀念,通過“與差的比”來獲得心理平衡的積極心態也幫助B減少了心理負擔,使她看得更開。
后來我就覺得,哎呀,你說這老天啊,也很公平……我父母健在,然后,那個我身體還可以,兒子學業各方面挺順利,然后我的一些親人也都沒有意外走的啊,也沒有太多煩心或者是糾結放不下的事情。那咱們就來~個,就來一個離婚吧,讓你心里頭痛,讓你心里頭感覺到遺憾。完了我說,要真是讓我的父母早走,讓我的孩子生病,讓我的親戚車禍去世,讓我自己罹患一個什么癌癥啥的,那種打擊我說那干脆就離婚最輕,而且是我一個人承擔,我能救我周邊愛我和我愛的人。我覺得,那這樣挺好。
(3)與子女、家人的溝通
受訪者都會跟孩子、父母就自己婚姻、生活進行溝通,尋求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減少給家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會跟自己的子女交流生活感悟和經驗。受訪者A的父母雖然在其離婚后會催促她再婚,但她依靠兄弟姐妹和父母達成了間接溝通,這也反映了其與家人溝通的有效性。
(我爸媽)知道我那幾年生活不好,就是生氣,老哭還,后來就說了,過不了就離了吧。剛離婚的那幾年,我一回去,我爸我媽還叨叨,你還得找一個,別不找了……我就跟我妹我弟說,我說老叨叨,本來我就不想聽,我說有合適的想結自己就結了,別叨叨我,他們就跟我媽說,說大姐回來你別叨嘮她了,不是說人結婚就能過得好,后來我媽也就不叨嘮了,現在這么多年就不叨嘮了,反而,她也覺得我挺好。
受訪者B專門和兒子詳細溝通了離婚對兒子的影響,兒子也給予了很多正面回應,讓B減少了愧疚感,也感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我在離婚之前,跟他(兒子)談過一次。我跟他說,有這么幾點啊,你看爸爸媽媽這個狀態你也看得到啊,都很別扭。雖說沒有什么背叛啊的問題,但很多原則問題我們也是很抵觸不相容,這樣大家,這種傷害也挺大的……但對你,很內疚,因為也不是你的錯,然后你受牽連,我說我想離呢,就有一些顧慮我想跟你聊聊……他就說媽,現在單親家庭不算什么,很多同學還包括那些名人,有些公眾人物,都是單親,這個是一種挫折,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經歷……我就說通過媽媽的婚姻失敗,真正能給你啟發,就是,你在婚姻當中,為了避免我們這么痛苦,你能學到什么,避免什么,那我們的傷害沒白受。他一切都能接受。
(4)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
在生活上,兩位受訪者都廣泛開發自己的興趣,在工作外享受生活的樂趣,增加對生活的滿意度。
我想玩去吧,明天報團買飛機票我就走了,說走,買票就走了……(朋友說我)也沒個正式工作,看咱們還一天到晚忙忙叨叨的,怎么感覺那么累,但人家呢怎么生活老感覺那么滋潤呢(受訪者A)
我就也開發自己的特長吧,因為我特能唱也特能跳……因為我舞跳得很好吧,很多人都會贊許啊,會跟你親近啊,讓自己有一種滿足,然后自信心也極大恢復,然后就覺得我有價值,然后有很多朋友啊,也讓自己的生活打開了。
受訪者B在主動學習心理學后,不僅考到心理咨詢師證書,也積極從事這方面的志愿者活動,在助人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體現人生意義,對于她自信心的恢復也有促進功能。
(指北京某心理咨詢中心)對我幫助挺大的……讓你在里面學,同時,用我學的這些東西去幫助一些人,真的是感覺到價值體現了……我覺得我做這個志愿者,幫助到人,我感覺到自己好像挺有用的啊。
(三)環境的支持
對兩位受訪者來說,自身的經濟條件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解決了后顧之憂,從家人得到的關懷可能是最基本的情感支持來源,從朋友那里獲得的支持和鼓勵也非常重要;另外,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公眾對離異女性的接納可能也是一個外在保護因素。這些源源不斷的支持和幫助對于抗逆力的培養和發展有很大作用。
1.良好的經濟條件
因兩位受訪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且離婚后前夫付一定贍養費,離婚對于她們的經濟條件和基本物質生活并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也就減少了一份壓力。尤其受訪者A自己做生意,生活相對富足,更為生活滿意度提供助力。
現在生活很好,孩子也都自己成事了,就是經濟方面自己不是說多有實力,最起碼過的是那種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受訪者A)
我一個人有吃有穿,我有公積金,我有工作,我有工資,我有房子,我能養活我自己……(離婚后)就孩子的生活費呢,就這方面,倆人協調的還挺好的,他管三分之二,我來三分之一,一直到現在孩子上研究生。(受訪者B)
2.與家人的聯結
娘家人和子女是兩位受訪者都非常強調的支持來源,與家人的良好關系和家人提供的情感支持可能是最重要的外在保護因子。
(1)與娘家和睦的關系
受訪者A與自己父母及手足的關系非常和睦,他們不僅在生活中提供實際的幫助,在情感上也給予了莫大支持。
她(女兒)一出生就是她姥姥姥爺哄大的,跟她姥姥姥爺都特別親,那時候我妹還有我弟都沒小孩,全家都以她為中心……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倆有事,包括接送孩子,都是家人……我弟弟妹妹,我們不像三個家庭,我們就是一個家庭。(受訪者A)
受訪者B是獨生女,與父母的關系也非常親密,尤其是母親給了她很多鼓勵和支持。
家人對我的幫助,真是切膚的那種。我媽媽是特體貼的一個人,當然她對我也是百分之百的愛啊,特別能包容我
(2)親密的親子關系
兩位受訪者都非常關愛自己的孩子,與孩子非常親密。這種良好的親子關系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積極情緒和幸福感。受訪者A花很多精力照顧女兒,即使女兒工作了仍與女兒住在一起。
(我)跟我閨女特別好,現在就是我倆一起住……在她眼里邊,她就這一個媽媽……(受訪者A)
與受訪者A相比,受訪者B更注重心靈上的交流與溝通。兒子對她離婚的理解與支持給她心靈上極大慰藉。
我兒子,給我的一種支撐,對我的肯定和慰藉,從精神上的幫助很大……(兒子說)媽我很佩服你,很多中年女人婚姻不順的話,發發牢騷抱怨就完事了,她們哪有勇氣往前邁啊,他說媽其實我真很佩服你的勇敢,在四十三的中年,對自己的婚姻不妥協,真敢去領這(離婚)證,真敢往前邁,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我覺得兒子挺頂我的,挺肯定我的,覺得我挺有勇氣的。
3.朋友的支持與陪伴
兩位受訪者都朋友眾多,除了經常聚會也有親密的朋友互訴心事。對于受訪者A來說,除了提供情感支持的朋友外,還有很多朋友提供了工具上的支持,比如生意上的幫忙。 好多業務,同學朋友都幫我……(指一個朋友)我有什么事,我都會跟她叨嘮叨嘮……說出來肯定會好,也不一定解決什么問題,說出來,就行了。
受訪者B的朋友不僅聆聽她傾訴,也在她離婚后陷入自責時提供了正面引導,對她有一定的勸慰作用。
我所有的東西,我就跟我媽分享,或者跟我那個閨蜜,中學我一特好的朋友分享………我理解她們勸我的意思是說不要太自責,不要覺得是自己沒能力。
4.包容的社會環境
過去,離婚是被高度污名化的,離婚的后果被看得比今天更嚴重。隨著離婚率的攀升,離婚人群越來越大,公眾的態度也更加寬容。當社會更加接納甚至幫助這一群體,可能會間接或側面地激發或促進離異女性抗逆力的培養。
(指社會對離婚者有偏見的問題)不在意啊,現在社會誰還對這個在意啊。(受訪者A)
對我來說,也可能我自己比較強大,我沒感覺到有人歧視我。有可能朋友圈子啊,或者就是說我整個接觸的群體吧,都受過教育,沒太表露對我的歧視。(受訪者B)
四、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根據訪談資料發現,離異女性的抗逆力主要體現在信念與動力、個人資源與應對、環境支持三個方面。首先,接納離婚,想把日子過好是抗逆力的開始和持續動力。謝美娥對離婚女性單親家長復原力的研究指出,復原是從創傷中恢復的經驗,必須是由受訪者主觀對困境產生知覺切入,才有復原的產生。復原的單親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離婚,并且是以理性、正向的態度看待離婚。本研究的兩位受訪者都是離婚的主動提出者,她們是在謹慎權衡離婚得失后做出的理性選擇,因而對離婚較為接納,對離婚后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有心理準備,這促進了他們的適應。此外,把日子維持好、不愿意離婚后讓生活大滑坡,讓前夫、周圍人看不起也是女性在遭遇離婚后的情緒波動時爬起來的動力。Turner在歸納成人復原力的特性時指出,有方向和使命感,對自己的任務有責任,是復原力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后現代的抗逆力理論更是提出人與生俱來就有追求自由、自我實現的動力,這一動力是抗逆力的驅動因素。本研究發現,被訪者的動力不僅來自自身,對家人的牽掛和責任,比如不讓父母因操心自己而不能安享晚年,希望子女能無憂無慮地發展也是被訪者振作起來的重要推動力。
其次,被訪者自身的個性特點和應對行為是抗逆力的核心。蔡宜玲認為個人特質的影響非常重要,如果能善用個人如開朗,樂于社交等特質,可使其擁有更多人際支援的協助,這些特質在與環境互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使個體能逐漸擁有復原動力,產生存在的價值感,保護自己避免負向結果。Brooks認為具有復原力的人,對生活具有相當的控制力和希望感,具有良好的自控信念和能力。本研究中被訪者獨立自主的個人特質與環境的交互影響,進一步增強了其自我控制感。思考能力也是抗逆力形成重要的保護因子,可以減少危險因子帶來的影響。被訪者在離異后依然對自己的生活積極反思,在反思后采取的行為會更加有效,對自己也會更加自信。
除了自己的資源和力量外,社會的支持和資源更是支撐她們的力量。兩位被訪者婚后能夠平穩地過渡,首先得益于他們穩定的經濟條件。被訪者A自己做生意,經濟非常富足,被訪者B有工作有房子,前夫又負擔了兒子絕大部分的撫養費,生活也屬衣食無憂。Werner認為良好的社會關系是復原力中很關鍵的保護因子。在此基礎上,家人、親屬和朋友提供的實際、情感和信息支持不僅幫他們度過了日常生活的現實困難,也為他們提供了重要的感情和認同的支撐。最后,離婚變得常見以及社會的包容態度,讓被訪者體驗到一種“普同感”,認知到離婚不再是不正常,離婚的女性不再是“異類”,這至少降低了兩位女性離婚后的社會認同壓力。 信念和動力,個人資源與應對,以及社會支持還和個人的主動性相互作用,互相強化。首先,從個人角度而言,不服輸、想過好日子的信念促使個體更努力地去應對,而好的應對又促進了個體對離婚的正確性、自己能過好日子的信心的認同;其次,從社會角度來看,因為看重家庭和朋友,個人會努力加強與家人的溝通,以獲得他人的理解與支持,這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支持的力度;反過來,與家人的良好關系以及對家人支持的感恩又進一步加重了個人的責任感,形成了抵抗逆境的持續動力。最后,社會對離異者的接納態度一方面促進了個人的適應,而個人良好的適應又進一步減少了對離異者的偏見,促進了社會接納。
最后,我們發現雖然兩位受訪者的抗逆力有很多共同點,但還是存在一些差別。受訪者A是一名生意人,在事業上比較成功,經濟狀況較好,離婚前就是家庭經濟的主力。在訪談中她很少談到對離婚的反思,但對自己的工作有很強的傾訴欲望。對A來說,抗逆力最主要的方面可能就是通過工作和業余生活,以及女兒培養上的滿意來彌補離婚帶來的挫折感或負面影響。Werner認為中年人的復原力包含能投入工作領域。Bursik曾指出不具有傳統性別角色的婦女,在離婚過程中顯示出較好的適應功能。因而A的適應可歸納為女強人這一非傳統性別角色模式。受訪者B在離婚前更吻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模式,性別觀念也更加傳統,因而離婚對她身心各方面的打擊較大。但她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在離婚后主動學習心理學,對自己的婚姻、個性和生活進行了很多反思和自我療愈,因她本身學醫,用詞非常有特色,用“帶瘤生存”形容自己,就像很多腫瘤病人,沒辦法摘得那么干凈,存活期間就是要帶瘤生存。認識到自己的創傷后,B用非常接納的態度看待自己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同時也看到離婚帶來的正面影響,這種客觀全面理性分析的態度對她抗逆力的發展非常關鍵。
本研究通過對兩位離異女性的深度訪談,對離異女性抗逆力的形成歷程做了一定探索,對于助人工作者的啟示是,不僅要幫助發掘離異女性自身的潛能,更要擴大離異女性可獲得的社會正式支持網絡。但本研究僅訪談了兩位女性,且都是離婚時間較長的中年女性,后續研究可增加樣本的多樣性,對抗逆力的形成機制做進一步探討。
基金項目:北京理工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成果(3220012211307)。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民政局.二O一五年北京市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 報.fromhttp://www.bj mzj .gov.cn/news/root/tj nb/2016—06/118735.shtml?NODE- ID= root
[2]Attomey VW, Fetherling D. Divorce&Money: How toMake the Best Financial Decisions During Divorce [M].NOL0,2011.
[3]祝平燕,王芳.風險社會學視角下離婚婦女貧困化問題探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22 (5):45-49.
[4] Amato PR.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Children: An Update[J]Drustvena Istrazivanja, 2014,62(4):1269-1287.
[5]易松國.離婚原因、后果及社會支持一深圳離婚女性的實證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2 (4):12-16.
[6] Amato PR. Research on divorce: Continuing trends and newdevelopments [J]. Joumal ofMarriage& Family, 2010,72(3):650-666.
[7] Luthar SS, Cicchetti D, Becker B. The Construct of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Work [J]. Child Development, 2010,71(3): 543-562.
[8] Masten AS.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systems: progressand promise as the fourth wave rises[J]. Development&Psychopathology, 2007,19(3): 921-930.
[9] Greeff AP, Merwe SVD.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Resilience in Divorced Families [J]. Social IndicatorsResearch, 2004,68(1): 59-75.
[10] Garvin V,Kalter N, Hansell J.Divorced women: Factors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y and vulnerability [J]. Journal ofdivorce& remarriage, 1994,21(1-2): 21-40.
[11] Leighman MR. Loss of the dream: Stories of mid-lifedivorce [J]. Texas A&M, 2009.
[12]謝美娥.離婚女性單親家長復原力的初探[J].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008 (18):1-33.
[13]蔡群瑞,蕭文.復原力對離婚后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J].咨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04 (11):59-79.
[14]周碧嵐.離異女性復原力的建構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 16 (2):31-34.
[15]周碧嵐.離異女性復原力的個案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3 (12): 157-159.
[16]顏廷芬.農村單親母親的抗逆力分析[D].華中農業大學,2012.
[17]高穎,張秀蘭,祝維龍.北京市近年離婚水平與年齡分布的變動趨勢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2 (4):34-42.
[18]孫巖.城市中午失婚女性再婚難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2
[19] Turner S.Resilience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Three casestudies[J].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SocialServices, 2001, 82(5):441-448.
[20] Richardson G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malofClinicalPsychology, 2010,58(3):307-321.
[21]蔡宜玲.自殺意念青少午復原行為之探討:復原力之研究[J].彰化師范大學,2002.
[22] Robert BBPD. CHILDREN AT RISK: Fostering Resilienceand Hope[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0,64(4): 545-553.
[23]蕭文.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后壓力癥候反應心理復健上的影響[J]/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范大學,2000.
[24] Werner EE, Smith RS. 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midlife: 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J]. Pediatrics,2004,114(2): 492.
[25]Werner EE. High-risk children in young adulthood:Alongitudinal study from birth t0 32 years [J]. AmericanJoumal of Orthopsychiatry, 2010,59(1): 72-81.
[26] Bursik K. Correlates ofWomen's Adjustment During theSeparation and Divorce Process [J]. Joumal of Divorce&
emarriage, 1991,14(3-4): 13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