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關鍵詞】社會治理;共治共享;國家治理體系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
一、完善社會治理體制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體制清晰地表明了社會治理的主體是多元主體,與傳統治理體制的最大差別是強調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法治保障。
黨委領導,就是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黨委在社會治理體制的主體結構中處于領導地位,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集中精力抓住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同時協調好人大、政府、政協等領導班子的關系,解決多頭管理、缺乏合力等問題。
政府負責,就是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需要對自身權力進行清晰明確的界定,減少錯位、缺位和越位現象,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強化社會治理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多元化的需求。
社會協同,重點是發揮好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社會需求朝著多元化多層次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為民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政府提供服務的優勢是集中精力辦大事,但是政府有局限性,不善于提供個性化的、多樣化的微觀服務,社會組織恰恰有這個優勢,可以深入了解公民的個體訴求,開展微觀的、個性化的、多層次的服務。
公眾參與,主要是“自治”。要廣泛動員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實現自我治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社會治理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需要調動每個公民的積極性,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法治保障,主要是講社會治理的手段。法治保障最根本的是切實發揮法治在規范主體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化解社會沖突、保障公平正義中的作用,以法治來凝聚改革共識,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實現社會規則治理。
二、提高社會治理四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隨著社會主體日益多元化,市場機制及社會機制的作用日益重要,社會治理不再是政府獨自承擔的任務,需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讓大眾的問題由大眾來解決。因此,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需要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公眾社會治理的協同作用。
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準則和手段,有效的法治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求對社會的治理要積極運用法治思維構建規則體系,用法治方式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一方面,加強社會治理所涉及的各個領域的立法、執法工作,依法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把各項社會治理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另一方面,把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法規,加強制度建設,從法治的角度健全社會治理體系。
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各種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帶來了社會模式和結構的新變革和新挑戰,另一方面也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新動能和新機遇。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是通過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重構社會生產與社會組織彼此關聯的形態,使社會治理的水平和層次得到提升,讓社會治理過程更加科學、智慧和優化,對社會成員提供更好的服務。
提高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社會治理專業化,要求社會服務和治理要有專業的隊伍、專業的理念、專業的技術和方法來進行社會治理和開展社會服務。提高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首先要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目前我國社會工作者非常緊缺,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這需要我們加快社會工作者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其次提高綜合運用專業化工作方法能力,比如,熟練運用預測預警、風險防控、事件應急的技術方法。
三、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
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既是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又是社會矛盾凸顯期。從大量的社會實踐看,當前矛盾糾紛呈現出主體多元化、涉及領域廣泛化、表現形式多樣化、訴求反映方式激烈化以及觸發點多、突發性強的態勢。化解社會矛盾要以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根本,在社會轉型期,更好地實現和維護群眾權益,不僅是社會進入穩定發展快車道的“通行證”,更是保證持續前行的“加油卡”。
四、加強四個體系建設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及時疏導不良情緒,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社會共享、推進社會共治的重要途徑。健全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體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社區,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因此,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