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關鍵詞】文化興盛;鄉村振興;鄉村思想文化
黨的十九大把農業農村的發展擺到國家戰略的位置進行決策部署,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解決我國新時代主要矛盾的重大舉措,是彌補我國發展短板的重要抓手。走鄉村振興道路,就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只有塑造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思想文化體系,打造文化鄉村,培育文明鄉風,讓全體村民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精神自足,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真正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構成和內在動力,是鄉村振興的內在保障和根本目標。
鎮江提出“深度對標蘇南”的標尺,要以“蘇南標準、蘇南質量、蘇南水平”為參照系追趕超越,鄉村振興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本文在有關理論成果基礎上進行了借鑒、參考、融合和提煉,針對鎮江鄉村實際提出了文化興盛,助推鄉村振興的想法和對策建議。
一、保護傳統,創新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蘊含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層面的文化自信尤為重要。只有對鄉村文化深刻認知,只有對鄉村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只有對鄉村文化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有充分判斷,才會找到鄉村振興的正確方向和路徑,彰顯中國自信。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城市發展為中心的政策導向,使得一個個鄉村通過土地商業化、居住樓宇化,變成了集鎮和城市,使得一個個農民洗腳上樓,變成了市民。鄉村的人才、勞動力、資金等優質資源被單向度吸納到城市。在這種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鄉村文化被遺失、鄉村價值被忽視,甚至,獨有的鄉村社會結構被消解。然而,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鄉土情節縈繞在游子心頭,不可復制不可替代。事實上,以犧牲鄉村文化為代價的城鎮化,解決不了中國問題。
振興鄉村文化,首先是加強保護,捍衛鄉村記憶,推進“留住鄉愁”工程。保存鄉村的鄉土味道和泥土芬芳,堅守生態底線、堅守田園生活,讓鄉村的居住風貌和生態環境有別于城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培育鄉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抓緊把有歷史文化等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列入名錄,著力保護,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普查與保護等。
其次,創新是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源。在保留吸收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展,將傳統中有益元素利用新的工具新的載體,整合發揚創新,使得鄉村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保護和促進鄉村文化,尤其需要為文化載體培育健康的成長環境、提供豐富的制度供給。課題組認為,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是鄉村文化得以傳承的有效載體,是鄉村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支撐,但是單打獨斗在現代生產下顯得勢單力薄,實踐證明,很多地方正在積極探索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模式,采用統分結合,使得小生產對接大市場,不僅可以壯大集體經濟,而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適合鄉村特色及可持續發展,也應該是鄉村文化重要載體。鎮江在農村股份制改革方面進展還需要加大力度,獲取實質性突破。
二、深挖特色,撬動鄉村發展
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種潛在的、能轉換為經濟資源的生產力。所有競爭力背后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文化。轉換利用鄉村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
一是要因地制宜確定鄉村的產業發展策略。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等,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產業規劃。規劃應立足實際,避免千篇一律以及不倫不類的模仿。比如,對于揚中來說,耕地分散,農業屬于“弱勢產業”,但是作為長江黃金水岸的一個節點,水產養殖較之其他農業項目更具地理優勢,建設特色漁業是很好的選擇。
二是推動“互聯網+”計劃。如何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途徑、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挑戰。互聯網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創業、就業方式,讓農民不離開土地同樣可以實現高收入。運用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引導特色發展。
三是實施“文化+”計劃。發掘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利用獨特鄉村文化資源,發展手工技藝、表演藝術、民俗活動、飲食文化等傳統產業,組織自然生態藝術展覽,拓展具有特色鄉土題材的影視、出版等現代文化產業,提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新興文化產業,實現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傳媒推廣和功能創意的有機統合,提升鄉村振興的品質。
三、理順體制,破解服務難題
體制機制是總開關。城鎮化,像一個無形的抽水機,把優質資源集中到了城市。要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依靠政策引導、制度配套,通過資金投入、資源傾斜、市場激活、業態融合、完善設施、暢通要素,從而形成雁歸效應,提升鄉村吸引力,讓鄉村文化在農村厚重土壤中生根開花。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盤活現有的文化設施,提高服務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率,并且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深入實施文化精準扶貧,加大信息網絡建設,推動圖書館、文化館鄉村分館建設,壯大“一懂兩愛”人才隊伍,鼓勵人才在城鄉、板塊和行業間流動,加大招引、培養、激勵力度,推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實施文化惠民“暖心工程”,開展公共文化流動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參考文獻:
[1]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
[2]韓俊.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破解“三農”發展難題[J].農民日報,2013.
[3]林雪.淺析丹東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山西青年,2017 (4).
[4]鄧大才.以規劃引領鄉村振興[J].鄉鎮論壇,2018 (4):9.
[5]王亞華,蘇毅清.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 (06):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