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嫦娥
【摘要】《涉江采芙蓉》雖然只有40個字,內容看起來也很清淺,但內容意蘊是十分豐富的,這就需要我們精讀文本,才能讀出這首詩豐富的意蘊。
【關鍵詞】精讀;《涉江采芙蓉》;意蘊
《涉江采芙蓉》是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之一。此詩“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是思婦還是游子,歷來存有爭議,筆者認為兩者都可。中國古詩里,主詞往往省略,為什么省略?故意產生模棱兩可的狀態,因為它就是認為這兩者是并存的,不是單一方向的,有閨思,必然就有客情,這種情懷是一體兩面的,不要給它固定在某個人、某件事上,而封住讀者的想象力,要讓讀者做更多方面的推論,換種角度體會情感,這樣的閱讀會使得我們對感情的體會更周嚴而深刻,這是讀者的一種樂趣。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可以說是女生,但你說他是男生又何嘗不可?所以不要只站在某個角度來解讀詩歌,否則會遺漏好多東西,會跟很多東西失之交臂。筆者以女性抒隋主人公的角度來鑒賞這首詩。
第一句會讓讀者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要去采芙蓉?蘭澤有那么多芳草,為什么偏偏是芙蓉?聯系古時的風俗,我們可以知道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也就是說這個女子采芙蓉是為了贈給所思之人,也就是她要通過芙蓉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情、愛、思念。而蘭澤有那么多的芳草,為什么偏偏采芙蓉?諧音夫容,讓她想起了丈夫,或者說她喜歡芙蓉,營造了優美的意境,也樹立了主人公清幽高潔的美好形象。
采芙蓉是為了贈給所思之人,她自己是很清楚的,但采完以后卻產生了疑問:采之欲遺誰?你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什么這樣寫?沒辦法送出去,所思在遠道。自己的情、自己的愛、自己的思念無法表達,這是何等令人傷心的事,心情從歡樂轉為悵惘,這句起到了承轉的作用,承接上文采芙蓉是為了送所思之人,又轉到寫所思之人。
這種寫法在古代詩歌中是經常出現的,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從“我”的角度寫,而是從“你”的角度寫,你們今天登高望遠、插茱萸草的時候,在插的過程中會立刻想起“我”來,那對方是不是這樣?未必,但我們想當然,必然是這樣,人我是可以相通的,我有信心,我相信我是這樣,對方也應該會有這樣的回應,這種言情方式是非常曲折、動人和深刻的。筆者下面就選幾首詩來談談這個手法在古詩中的運用,比如杜甫的《夢李白》就非常完整地呈現了這個概念。李白流放夜郎,聽說途中遇難,墜江而亡,不知生死,杜甫非常哀傷、感嘆,幾天睡不著,夢到李白,所以就寫下:“故人人我夢,明我長相憶。”故人就是李白,李白能人“我”的夢,就是因為“我”沒有放棄,一直不斷思念他,“我”主體性很強,因為“我”呼喚你, “你”就受邀到我夢中來,就把自己寫得很深情,也就很清楚地表達對李白的深刻思念。杜甫不是只寫到這一步,他又寫了: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很多個晚上一直夢見“你”,這種親切的感覺,是可以看出“你”對“我”的深情厚誼,這是君的問題,如果“你”不是那么思念“我”,同時那么關心“我”, “你”不會那么頻繁地到“我”的夢中來。情感不是單向的,是雙向的,他相信不是自己白白相思,對方是有回應的,這是對堅定不移的友情的信賴,不需要去證實它的是非真實,也許有一天李白生還,搞不好會拍拍杜甫的肩膀說:“老兄,你太夸張了。”但這就是詩歌,它給我們呈現了一種非常美好的情感互動方式,相信它,它就存在。蘇軾就非常自信地說:“我思君處君思我。”“我”想“你”的時候,“你”也一定想著“我”。情感就是一體兩面的,王健《行見月》:“家人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我只能把握我自己望月思念家人,不斷走路趕回家,家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我并不知道,但我相信它必然是如此的,將心比心,人同此理,這是對情感的信賴。有閨情,自然就會有客情。所以白居易《江樓月》:“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思君時。”李清照: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有人可能會認為詩人想太多,不務實,搞不好趙明誠沒有生愁,而是花天酒地,左擁右抱,根本就想不起家中的糟糠之妻。但是這份浪漫的遐想是唯一能滋潤我們苦澀生命的憑借,如果沒有這份浪漫情懷,人生就真的太苦了,你如何能支撐下去。你整天顧影自憐,自怨自艾,又有什么意義?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明知故犯,壓抑不了情緒,通過遠望,希望能夠一解相思,但因為目力有限,望也望不到、吩也盼不到,這里不僅有空間難以跨越的處境,而且有時間的推移的悲哀,空間的加大,時間也加長了,在這種時空下,人生有多少歲月,讓你苦苦守候得了,茫茫天地,歸去何處。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既然我們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就是說只要是同心,就沒有什么困難解決不了的,而且既然是同心,是不應該離居的,但兩個明明相愛的同心人,卻必須離居,天各一方,而且這種分離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不僅引發我們的深思,為什么會這樣?
在正常的社會里,愛情應該是自然生成,自然達到結果,但如果這份愛情無法生根發芽結果,那這個社會就有問題,就值得對社會制度、政治因素、階級問題、意識形態、宗教進行問題批判。
聯系《古詩十九首》產生的時代氛圍特征及其所表現的對現世人生的思維深度,我們可以這樣說,詩篇在表現思婦與游子相思,抒寫人間別離之苦的同時,深深流露的是對美好人生與理想的憧憬,是對這種人生與理想不能實現的嘆喟,是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悲涼。自古以來,世間的凄楚悲愴可以數出千萬種,其中以“無奈”兩字最為蒼涼。沒有一種生命可以和時間匹敵,即使是目睹滄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織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心,大約是那不可超越的無奈之外,偏偏還有一段與無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時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執著去守望一刻的團圓,難怪世人慨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