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
摘要:2015年,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全新的發展路徑誕生了,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8年,我市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重要精神,結合這一全新的發展理念,提出了一條符合我市發展的新路徑,那就是“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
關鍵詞:兩海兩綠;發展;哲學
一、我國發展路徑歷經的時代變遷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馬克思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發展路徑是有歷史局限性的,不同的國家有著不一樣的發展路徑,同樣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一樣的發展路徑,應該說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路徑是與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密切相關的。我們的共產黨人無論在何時期,都始終把中國的發展路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之路。
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進步。無論我們的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建國至今我們始終堅持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動搖,始終堅持我國正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動搖。我們敢于正視自己,即使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既沒有沾沾自喜也沒有固步自封。我們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為下一階段更好的發展而繼續努力奮斗。我們總是不斷地清楚認知并提醒自己我國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大前提之下變化著我們的發展路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后,中華民族以一個全新的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時的我們在毛澤東同志的帶領下趕走了侵略者,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新國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國際上,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極度不友好,虎視眈眈,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不多。國內,我們還沒有完全統一,依舊存在著絕少數地區人心不穩的情況。并且我們從封建社會一下子就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這就決定著我們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黨中央明確指出我們要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國家,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毛澤東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是沒有剝削的、是公平的,他把發展的眼光從農村轉向城市,打破原來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鄧小平同志看清了當時中國的實際狀況: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老百姓的基本溫飽問題還沒有能夠得到解決,更不要提生活質量,應該說人最低層次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針對這一現狀,鄧小平同志創新的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 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他認為,搞社會主義,發展應該有闖的精神,而改革開放就是這個精神的體現,建立經濟特區是具體的表現。
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是可持續的發展觀,這個發展路徑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的。當時我們的社會發展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的提升,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消耗大、污染高,發展付出的代價大。所以在制定發展路徑時,我們的眼光更加長遠了,不僅僅局限于眼前取得成績,不單單要求經濟高速增長還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對資源的節約,將發展和持續結合起來。重視創新的作用、重視科技的作用、重視人才的作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科學發展觀是二十一世紀初,胡錦濤同志提出的,這是一個十分科學的發展路徑。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運用統籌的方法進行全面的發展。這個發展路徑,不僅僅是對之前的經驗的總結和提升,同時也接受了國外發展的教訓,吸取了國外發展成功的經驗。
二、 “兩海兩綠”發展路徑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內涵
(一)提出背景
1、時代背景
當前的中國社會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地位穩步提升。2017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八十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百分之四十……教育、就業、醫療、社保、養老等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貧困人口逐步減少,扶貧工作取得了新成績,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7年我們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我們取得如此耀眼成績的同時,國際上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了沖擊。新的國際形勢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壓力。應該說和平與發展依舊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我們所面臨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國際上一些頗有心機的資本主義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幻想為中國的發展制造困難,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以特朗普為首的美國政府對中國頻頻發難,將中國定義為“對手”國家。國內,我們的發展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礙,發展的動力不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在這種種挑戰之下,我們依然要保持清醒,要尊重發展規律,認清國情,迎接挑戰,優化結構,補齊短板。
2、理論背景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當今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要求我們重視多層次人才的培養,重視創新的力量。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在是一個調整期,也是一個轉型關鍵期。曾經的傳統產業、傳統項目、傳統技術,很多已經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傳統企業市場飽和,供大于求。新的經濟形勢促使著我們必須進行創新的發展,引入供給側改革這個新理念,只有創新才能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這種不平衡包括東西部的發展不平衡、農村和城市的發展不平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不平衡、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等等。正是這些不平衡呼吁我們必須重視協調發展,調整結構、重新布局。在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木桶效應,補齊短板。要重視西部的發展,促進農村的發展,強調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升第三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重視民生問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要服務人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聚焦老百姓密切關注的問題,解決好關系到百姓切生利益的問題,努力推進教育公平、增加就業、拓寬公共服務范圍、完善醫療保障機制、優化社會保障制度。
曾經的發展,我們走入了誤區,沒有能夠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雖然經濟增長了,但是環境變差了。水污染嚴重,土壤污染嚴重,空氣質量變差,物種消失。所以,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新的發展路徑應當追求長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不能走曾經破壞環境換發展的老路,推動低碳產業的發展,在生產的過程中節能減排,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推動生態文明,構建美麗中國。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所以,在新形勢下,我們依然要堅定不移的走開放的發展之路,夯實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并且深入推進。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全球化的腳步逐漸加快,現在各國之間,都處于一個交流合作的大勢之中。我們要提升對外輸出的質量,不僅要將更多的國內企業和產品推向國際,還要重視它們的質量,不斷創新,增強競爭力,提升它們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同時,要擅于放開國外的資金準入,合理利用國外的資金來投入到產品的研發和革新中去從而壯大國內的企業。我們還要敢于輸出資本,有目標、合理地進行海外投資,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對開放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現在,我們所需要做的是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鼓勵創新,更新開放理念,提升開放層次,重視核心領域,共享開放成果從而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共享這個發展理念就是圍繞人民群眾而提出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在我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我們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的黨和政府一直追求為人民群眾謀福祉,應該說共享是與人民群眾最密切相關的。“沒有‘共享的發展不是社會主義的發展,沒有‘發展的共享,共享就成了空談。”改革開放一直遵循著鄧小平同志的理念,在黨的好政策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經成為了現實,現在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就是讓先富起來的人民帶動其他群眾也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理想和現實有著一定的差距,我們的黨中央密切關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我們還有一小部分群眾沒有能夠很好的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切切實實關注民生,為百姓辦實事。
三、 “兩海兩綠”發展路徑的哲學意蘊
(一)“兩海兩綠”發展路徑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早就看到了人與自然、發展與自然的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先有自然界才有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相伴相生。在之前的發展中,我們模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忘卻了自然的重要地位,雖然經濟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受到了自然界的懲罰。所以以環境換發展這條路是錯誤的,是沒有生命力的,是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而“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就是看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走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人類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所以我市的發展是以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為原則的。2019年7月5日,是全體鹽阜人民歡欣鼓舞的大日子,這一天遠在萬里之外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回了鹽城:鹽城申遺成功!鹽城黃海濕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次申遺成功意義重大,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勢,善于宣傳自己。合理利用海洋和濕地資源,打造濕地品牌,為美麗鹽城書寫一張新名片。
(二)“兩海兩綠”發展路徑認識到了聯系的重要性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事物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我們要運用好聯系的作用。我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界給了我們豐富的濕地資源和海洋資源,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將他們變為發展的動能。同時,鹽城處于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之中,那么我們就要發揮長三角經濟圈的優勢,“接軌上海”。過去的鹽城沒有通高鐵,雖然有通往上海的航班,但是每天一班,交通依舊不夠便利,是發展過程中的短板。現在,鹽城到上海的高鐵將于2020年底建成通車,這樣就會實現一小時之內到達上海,加快了與上海之間的聯系。我市全新的發展路徑是建立在社會的發展之上的,不能脫離其中任何一條來求發展,要將“開發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四者結合起來,任何一個都不能成為短板,要協同發展。
(三)“兩海兩綠”發展路徑是唯物史觀的新詮釋
習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的發展依靠人民,我們的發展又為了人民。細看“兩海兩綠”的具體內容,這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合理路徑,是一條關注民生的綠色發展之路。“兩海兩綠”的發展路徑始終將人民群眾放在了一個制高點,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唯物史觀,尊重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讓人民群眾能夠更好的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將發展與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聯系到一起,鼓勵人民群眾人人參與、個個奉獻,從而建設美麗鹽城。
參考文獻:
[1]王豐.論五大發展理念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J].社科縱橫.2016(10).
[2]馬小靜.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J].理論觀察.2019(6).
[3]吳俊.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思考[D].南華大學.2018.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黨的十九大報告輔本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