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俞光耀表示,長三角地區的軌道交通互聯已在研究之中。在他看來,軌道交通有地鐵、市域鐵路、高鐵等多種模式。像上海金山鐵路這種軌道交通模式,更適合省際毗鄰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通。
“要致富先修路。”俞光耀說,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如果沒有軌道交通的一體化,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軌道交通并不只是單指地鐵。從技術制式來看,除了地鐵,還有鐵路、有軌電車等,都屬于軌道交通,它們的標準、技術是不一樣的。
“我們希望,在長三角地區,能夠通過高鐵城際列車、市郊市域鐵路、(地鐵、以及有軌電車,把這張網能夠全部鋪就。”俞光耀說,據他了解,現在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在對此進行研究了。“城際地區的市民,對軌交出行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也建議政府早點考慮這方面的規劃。”
“接下來,長三角區域內,實現地鐵異地掃碼進出站互聯互通的城市范圍還將逐步擴大。”俞光耀說,今年上半年,南京、合肥也將加入其中。這也意味著,上海和蘇浙皖三省的省會城市,都將實現地鐵異地掃碼進出站的互聯互通。目前,三省一市軌道交通的相關方面正在積極推動,預計到今年下半年,還將有更多城市加入其中。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迅猛,但至今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保障行業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地鐵集團董事長佘才高建議,軌道交通行業也應建立相應的上位法,規范行業發展。
2008至2018年的10年間,中國軌道交通運營城市由13座增至36座,運營里程由1125.2公里增至5581.6公里,尤其2010至2018年間,新增運營里程4294公里,占總運營路程的78%,國內眾多二三線城市正跑步進入軌道交通時代。
在佘才高看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迅速,對城市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形勢不相適應的是,軌道交通法制化進程并不匹配,至今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保障行業發展。
為此,佘才高建議盡快將《城市軌道交通法》列入國家立法計劃,梳理城市軌道交通法制體系,確定立法層級、范圍和權限,依法管理城市軌道交通,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各地根據基本法律的規定及職責劃分制訂或修訂相關法規規章,保障這一重要的民生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清和3月3日透露,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車正在緊張研制當中,計劃2020年初下線。這款全自動運行的磁浮列車,設計時速200公里,將填補全球該速度等級磁浮交通系統空白。
周清和告訴記者,相比時速100公里的1.0版和時速160公里的2.0版磁浮,磁浮3.0版列車在技術上有全新突破,采用非接觸感應供電取代有接觸供電軌,牽引電機從原有短定子異步電機變換為長定子同步電機,牽引逆變器也從車身底部“挪”到了地面電站。
相比1.0版,磁浮3.0版列車爬坡能力提升40%,可以像“過山車”一樣在100米內陡然爬升近4層樓高度。彎道允許通過速度提升15%以上,且加速性能好,平均加速度提升50%以上。載客量進一步提高,適用距離50至200公里的城際、市域線路交通。
周清和說,最新款磁浮列車配有“最強大腦”,由地面運行控制系統控制,可實現全自動運行。車地無線通信、在線狀態監測、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能夠實時診斷車輛、軌道、供電等多方面的故障。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加快市郊鐵路建設和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兩方面的提案。
近期,國家發改委發文,提出促進都市圈的發展,以城市群為主導形態建成各級城市協同發展格局的思路,在郭繼孚看來,這就是大都市圈的發展。北京、上海與東京、紐約、倫敦比有很大的差距,現代都市圈還遠沒有形成,而形成都市圈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交通。在都市圈內,交通的主要形態之一就是市郊鐵路。
在郭繼孚看來,對于北京來說,市郊鐵路最難的問題是空間,既沒有路由,城里也沒有地方設置車站。他建議,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時候應該集中連片地疏解,集中連片疏解以后可以采取TOD模式,把它先變成市郊鐵路站,然后圍繞車站再次進行城市二次開發,這樣的話既節約了土地,為城市找出未來的發展空間,同時又可以讓它持續發展,平衡所需大量資金。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此次上會帶來了一份名為《圍繞都市圈建設高效的綜合軌道交通網絡》的提案。“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五年以來,作為先行領域的交通一體化正逐步從藍圖變為現實,”鐘章隊說,《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條理分明縱橫交錯的一體化交通網將三地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市域鐵路發展短板和綜合交通服務短板依然突出。對此,鐘章隊建議在加強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服務“軟件”,加速形成京津冀“1小時通勤圈”,更好地惠及三地百姓。
例如可以參考東京、巴黎、紐約、倫敦等城市市域鐵路發展經驗,加快京津兩城市郊鐵路和河北省省域鐵路的建設和發展規劃,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建設時速不低于160公里的市域鐵路網,形成中心城區的交通樞紐站與衛星城區、大型住宅區、大型旅游景點、大型工廠等之間的快速連接與接駁,解決“公共交通洼地”問題。
鐘章隊在調研中還注意到,不同交通工具接駁難、服務指示標識不清、管理標準不一等問題也影響了“1小時通勤圈”的形成。對此他建議應加速推進高質量運輸服務,注重打造綜合立體交通樞紐,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進不同運輸方式間的客運聯程系統建設,實現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市區軌道交通四層網絡“零距離”換乘。
2月中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揭開了神秘面紗。根據這份綱領性文件,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粵港澳大灣區”又成為此次全國兩會的熱詞。而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潘明帶來的提案,主題正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潘明直言大灣區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尤其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與審批制度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灣區東西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
“大灣區城市群內部城市間交通出行早已打破城市行政界線,形成多維度、多層次、常態化、通勤化的特點,其需求已超越常規公交能力,急需軌道交通這樣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支撐。”
“灣區城市之間的交流完全依靠公路運輸,成本高、能耗高、效率低,各城市的特色資源流通緩慢,無法支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這位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系城市規劃專業,并在規劃系統工作多年的委員說。
潘明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為突破點,改革軌道交通規劃審批制度,先行先試,研究制定適用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趨勢的城市軌道交通制度與法規,促進灣區內城市軌道交通銜接一體化、模式多樣化。
現有西安地鐵線路,解決了大量西安市民的出行問題,也為不少來西安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支持。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現有的軌道交通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2006年至今,國家發改委已批復西安市兩期建設規劃及其調整規劃,共批復7條線10個項目,總長度243公里。目前,西安市已開通運營四條線,分別為地鐵一號線、二號線、三號線和四號線,運營里程總計達到126.5公里。”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市政協主席岳華峰介紹。
在他看來,西安市已全面開啟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軌道交通將為支撐兩市一區(西安市、咸陽市、西咸新區)同城化發展、構建外圍產業聚集地與中心城區快速聯系搭建通道,同時對進一步擴大西安城市空間格局發揮重要作用。
岳華峰建議,隨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不斷加速,大西安城市骨架進一步拉大,迫切需要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尤其需要發揮軌道交通在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中內通外聯的骨干作用,從而保障主城區與外圍功能區域之間的便捷通達,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大西安軌道交通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批復《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19-2024年)》。
交通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先導。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兼省鐵路辦主任陸永泉表示,長三角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與其他世界級城市群仍存在差距,建議進一步對標歐美等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經驗,高起點系統性謀劃長三角一體化交通格局。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全面深化的關鍵階段,交通一體化更需創新思路辦法、展現更大作為。打造高鐵、城際鐵路、市域市郊鐵路、城市軌道等多層次軌道交通,支撐和引領空間集約開發、優化發展,是世界級發達城市群的成功經驗,也是長三角各省市政府和專家學者所公認的發展路徑。
陸永泉說,下一步,長三角應對標歐美等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經驗,高起點系統性謀劃一體化交通格局,江蘇將努力在探索高鐵、城際鐵路自主規劃、建設、運營模式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快建設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通過打造“軌道上的江蘇”,為構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城市群”貢獻江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