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剛
每一個地鐵官方APP都有存在的意義。地鐵官方APP對城軌企業來說,首先是便民服務窗口。在移動支付進入地鐵場景之前,地鐵官方APP主要作用是地鐵官方信息門戶、線上服務窗口;隨著二維碼掃碼過閘、銀聯閃付等多元化支付方式的進入,現在它還是出行支付工具,是滿足地鐵服務發展的需要。
地鐵官方APP也是城軌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的需要。地鐵官方APP因采用實名制信用消費模式,是城軌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流量入口及抓手。
地鐵官方APP還具有城市意義。因得益于二維碼掃碼過閘技術的應用,地鐵官方APP每天被穩定、高頻的打開使用,是一個極佳的城市文化交流平臺、是城市正能量的傳播渠道。
互聯互通是便民的需要——換乘零等待、支付零轉換,服務零距離。互聯互通讓市民出行更便捷。出行情系民生,在日漸擁堵的城市交通現狀下,便民舉措首當應解決民眾的出行問題。隨著城市規模的發展,一次出行往往涉及多種交通工具,因此,迫切需要打通同城多種交通工具,讓老百姓可以無縫換乘。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際間往來的商旅人士越來越多,跨城的出行應用需求也十分迫切,不論在哪個城市,高鐵站往往是排隊購地鐵單程票耗時最長的地鐵站。人們的出行方式逐漸由單模向多模轉變,由城內向跨城轉變。
互聯互通是國際趨勢——與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務理念一致。互聯互通不僅是民眾的需要,也是國際趨勢。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務,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14年于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歐盟智能交通服務(ITS)大會上;2015年世界智能交通服務(ITS)大會上開始逐漸成為全球智能交通領域的熱門議題。國內外對MaaS的熱情和認可似乎毫無懸念,普遍認為:MaaS在概念設計上能夠整合不同交通出行方式和出行服務公司,能夠整合不同的移動應用終端和應用服務,甚至能夠整合不同城市和國家的交通服務,達到一鍵支付的效果。就延伸效果而言,MaaS還能夠提供出行鏈中延伸端的餐飲、住宿、文化消費等服務。
交通的互聯互通,是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出行需求的基礎。這么多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中,我們選擇先從軌道交通開始,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軌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是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主力軍。
·城軌人勇于創新,積極擁抱新事物: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大部分城軌企業都積極擁抱互聯網,陸續推出了地鐵官方APP。
·城軌基礎打得好,地鐵官方APP及移動支付技術應用已普及,各地城軌已陸續完成互聯網票務平臺建設或改造,實現了在地鐵場景的多元化移動支付。
這些都為城軌互聯互通奠定了基礎。
譯者主體性主要體現在“讀者—闡釋者—作者”三個層面上。三個翻譯環節與三重角色的履行和轉換,譯者主體性的發揮都不可或缺。事實證明:文學翻譯越是成功,越是流傳的廣泛久遠,必定是譯者主體性得以充分科學發揮的典范。需要提醒的是,譯者主體性的發揮是有一定限制的,作為譯者必須把握再創造的“度”,否則就會陷入絕對主義的泥淖,成為胡譯、亂譯的避難所。
如何加快互聯互通進程、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則成為每一個城市交通管理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目前,在城軌出行場景的互聯互通存在以下幾種模式,每種模式各面臨不同的問題。
·標準驅動的互聯互通:業務壁壘較深、體制隔離嚴重,一個標準較難落地。
·互聯網巨頭驅動的互聯互通:互聯網巨頭擁有的超級APP所具有的先天優勢對地鐵官方APP用戶分流嚴重,影響城軌業主的核心利益;不了解行業、不深耕本地需求、不做個性化運營,不能滿足城軌企業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區域化驅動的互聯互通:是城市群互聯的嘗試,是全國互聯互通的基礎,但若要再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的互聯互通,則又是較為艱難的一步。
城軌易行平臺定位——讓城互聯,為APP賦能,便民。基于目前互聯互通所面臨的困境,中城協于2018年7月牽頭組織多家城軌企業、AFC廠商、數字票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中國銀聯等多方共同研究、探討城軌互聯互通的可行性,在各方專家的支持下,制定了城軌易行互聯互通平臺解決方案。目的在于,通過城軌易行平臺讓各城軌交場景互聯、為各地鐵官方APP賦能實現漫游互通,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聯接——突破城市邊界,與各城軌場景互聯。城軌易行平臺采用技術手段突破城市的邊界,實現與各城軌票務系統互聯。為了用最經濟、安全高效的方式實現互聯互通的目標,八維通推出了“碼聯技術”,城軌易行平臺遵循各地的發碼規范及票務規則,可以兼容聯機碼、脫機碼和藍牙回寫三種模式”。“碼聯技術”有效降低互聯互通技術難度,為城軌企業減負。
賦能——城軌易行平臺為地鐵官方APP做加法。城軌易行平臺本著協同、整合、開放、共享的平臺思維,目的是為地鐵官方APP賦能,是做加法,不是做減法。平臺使各地鐵官方APP具備走出去的能力,提升了地鐵服務能力及范圍,讓地鐵服務全國化、全球化;平臺使場景由封閉走向開放,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互聯互通豐富了數據維度、提升數據價值,場景的開放及APP的互通,進一步引入其它城市用戶的數據、豐富了本地平臺的數據維度,有利于提升數據價值。
互聯互通的業務形態。城軌易行平臺采用碼聯技術,以星狀結構,與各地城軌互聯網票務系統對接,各地只需一次接入,即可與接入平臺的其它城市互通。
各地鐵官方APP接入城軌易行平臺后,用戶可以直接使用歸屬地的地鐵官方APP在已互聯互通的城市漫游出行,不需要再重新下載安裝其他城市APP,用戶跨城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城軌易行平臺本著協同、整合、開放、共享的平臺思維,目的是為各地鐵官方APP賦能,各城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均遵循以下原則:不論城市規模大小均等責等權的原則、遵照當地票務業務及服務規則、支付兜底原則、漫游來訪用戶不享優惠的原則,有效確保服務提供地城軌企業的權益不受外來APP的沖擊和影響。

城軌易行平臺的架構——邊界清晰、高適應性、強通用性。城軌易行平臺根據定位,系統模塊設計本著平臺化、簡約化、易管理的原則,為城軌易行運營方、接入方,提供了碼聯系統、實名認證系統、多城市接入管理、易行SDK等能力。
為降低各城軌企業互聯互通的技術難度,城軌易行平臺采用“碼聯技術”,與各城市iAFC業務平臺的數字票務系統對接,各城市無需再次進行閘機硬件改造,平臺遵循各地的二維碼規范,實現申碼授權轉接;制定了互聯互通標準接口規范,封裝了易行SDK供各地鐵官方APP集成,易行SDK支持聯機生碼、離線生碼、藍牙等多種模式,滿足各城市不同的技術路線,具有較高的適應性、極強的通用性。
地方系統接入城軌平臺的步驟——輕模式,易接入。城軌易行平臺設計之初,就本著為各地城軌業主減負的原則,因此與城軌易行平臺互聯互通,十分簡單,具體步驟如下:
Step1申請:有互聯互通意向的城軌業主向中軌院提出接入申請。
Step2方案交流:由中軌院組織與地方城軌交流接入技術及業務方案。
Step3技術對接:地方城軌互聯網票務平臺按照接口規范接完成與城軌平臺的對接開發及聯調; 地方城軌官方APP按照城軌易行SDK完成集成、測試。
Step4業務對接:票款結算所需的商戶號申請、客服業務培訓等。
Step5上線:投產使用。
與城軌易行平臺同步上線的還有城軌易行APP。城軌易行APP目的在于提升中國國際化城市的形象和跨城市城軌乘客的出行品質,服務的是十分小眾的細分用戶群體:
·港/澳/臺胞、海外商旅人士等各類因實名認證不便無法使用各城地鐵官方APP的用戶。
·來自未開通城軌城市有跨城出行的商旅人士。
城軌易行APP目標用戶群體與各地地鐵官方APP的重合度極小,且城軌易行APP漫游到各地時,不可享受當地的優惠政策,因此,當這部分用戶在歸屬地日常使用時,仍然會選擇本地的地鐵官方APP做為出行工具,以能享受更多的地方特色服務及日常優惠政策,城軌易行APP與各城地鐵官方APP是互補關系,不是競爭關系。
城軌易行平臺的未來將會聯得更寬,走得更遠!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承擔著國家(政府)與企業(成員)之間的聯結和溝通作用。協會將會以城軌易行平臺為基礎,進一步加強行業內的縱向溝通,在各地城軌的支持下,實現城軌行業內的互聯互通;同時,協會還將借助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的技術積累,進一步促進橫向協調,以城市軌道交通為龍頭,聯得更寬,向公共交通、高鐵、航空等其它出行場景的互聯互通突破,加快我國運輸服務一體化進程,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早日實現為人們提供便捷無縫的出行服務。未來,平臺還將向港、臺互聯、海外互聯努力,走得更遠!
互聯互通為地鐵官方APP未來發展帶來無限可能!地鐵官方APP在誕生之初,定位只是地鐵官方門戶、便民服務門戶。通過接入城軌易行平臺,在城軌易行平臺的賦能下,各地鐵官方APP都能從地鐵的官方門戶演進成為當地出行的MaaS服務門戶乃至數字城市門戶這一遠景構想邁出堅實的一步。

城軌易行平臺,將以城市軌道交通為起點,在打破城市邊界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交通模式邊界、打破地鐵官方APP服務邊界,早日實現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國家交通戰略目標。
互聯互通,讓出行更加便捷,讓生活更有品質,讓未來城市更加美好!